纪录片《金融崛起》中描写美国孟菲斯的一段,让笔者记忆犹新,一个不断在破产与借贷中循环的世界。

其中的每次循环,都是在为金融世界的山崩地裂,存蓄力量。而在今天,我们会看到周围的环境,正在潜移默化地进入无限借贷的循环周期,很多人不知不觉中背上了一个“炸药包”!

值得深思的孟菲斯

走在08年金融危机前夜的孟菲斯,一个因猫王的蓝色绒面鞋、烧烤和破产而闻名于世的地方,站在孟菲斯的街头,你会看到一系列以穷人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服务机构。

那些为穷人设立的商场,随处可见的廉价餐饮店,很容易找到的税务顾问,他们告诉人们怎么获得低收入证明,以减免税收,可以用你的车就能换到现金的商店,一个愿意为你预付下周薪金的地方,还有和百货公司一样大的当铺,如果你实在卖无可卖的话,最后还可以选择当地的一家血浆机构,一袋血的价格为25美金,简直是不折不扣的血汗工厂。

城市的每个缝隙都能嗅到透支消费的味道,甚至在这座城市里出现了一种非常稳定的工作:职业讨车人,当城市的债务人无法还款时,讨车人会当着他们的面将车拖走。

与此同时,每周联合汽车公司就会在公开市场出售收回来的500多辆车,这些车通过拍卖重获新生,但最终的结局几乎都会被讨车人再次回收,循环往复。

有趣的是,在这里无法偿债的人,并不会像夏洛克里边的安东尼被要求被割掉一磅肉,也不会像港片中,因没能及时缴纳而被打到头破血流,美国有着稳定的系统性个人破产清楚流程,难以承担现下债务的人,随时可以申请破产,夸张的是政府部门还为此特意开设了快速通道,破产者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达成与债权人的新协议。

一对夫妻迫于无奈抵押清算了全部的三辆车,最终每个月由之前241美元减轻到107美元,债务负担降了不少,但最后留给自己的却是三辆到手又飞走的汽车,以及每月必须要多还的107美元。

就好比,一对北京的夫妻,为了维系每月9000元的高额房贷,找了不少机构进行短期借贷,中途却遇到了结构性失业,直接导致难以偿还每月的累计债务,最终迫于无奈选择破产清算,经与债务人重新协定,房子被收回,每个月还得偿还2000元,结果债务偿还的压力消失了,但是房子却已经被转售他人。

正在被“孟菲斯”化的环境

不同的是我国并没有个人破产制度,债务偿还出现问题时,就会涉及到违约、违法,法院会强制没收一系列财产,最可怕的是信用系统也会将你拉入征信黑名单,债务人的未来举步维艰。

近几年国内也频频报道出一些由于四处借贷,导致窟窿越来越大,最后无法偿还,从而被迫监狱或者选择轻生的青少年。

上周日与一个朋友聊天,他们公司前台刚招聘了两名98年毕业生,出于好奇他私下向他们询问了债务情况,果不其然两人均有债务在身,并正在通过几个平台来回借贷,虽然金额很小,但足以让人捏把冷汗。

我们为什么浓墨重彩的描写孟菲斯,一座全美个人破产率最高的贫穷地区。

其实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告诫今天中国的青年人,要学会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因为这样的说辞在各类文章中早已司空见惯,而且有些时候我们可能确实需要借贷来度过眼下难关。

我们要强调的是环境的作用,越是需要借贷,就越会有对应服务机构出现在你的面前,这一趋势我们应该早有感触,一些银行甚至不惜重金在广场支摊,让路过的用户测试其贷款能力,以推广本行的个人贷款服务。

各大购物平台,也均推出了自己的借贷服务,其中看似不起眼,却足具诱惑和杀伤力的分期付款、分期还款服务,更是引发个人债务危机的主要引擎,只不过这些引擎都被拆分得足够小,使用者没有感觉罢了。

今天在线下,用花呗或者信用卡消费后的一切费用,在还款日到来之际,同样可以选择分期还款,本质来讲已经与孟菲斯街头那些为居民提供预付现金的方式没有两样。

悄无声息间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借贷极度便利的环境中,经验告诉世界,“孟菲斯”化的一切我们注定习以为常,所以每一份借贷请多一分警觉与思考。

合理的借贷原则

本文不抨击借贷,更不想赞扬借贷,美国之所以允许个人破产,其核心思想正是为了:激发人们的创新创业精神,成功之路很少一战成名,允许破产的本意是为了避免创业者下次创业不被上次失败所大受牵连。

可一切事物皆具两面性,有像亨利·福特这样的受益于破产制度而二次崛起的企业家,同时也有孟菲斯经常被讨车人追赶的债务人。

本质来讲对于享受型消费时,合理的借贷原则是:0借贷,一般来讲简单的吃喝玩乐均属于这一类型,不过关于享受型消费确实没有明确的鉴定,很多时候一次大方的款待,会让我们遇到今后的人生贵人,而这个度只有自己衡量。

对于成长型消费时,合理的借贷原则是:衡量成长收益与贷款成本,只要成长收益>贷款成本,就应该果断借贷,因为机会总是转瞬即逝的。

享受借贷带来便利的同时,请一定当心,别把借贷打包成“炸药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