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金融崛起》中描寫美國孟菲斯的一段,讓筆者記憶猶新,一個不斷在破產與借貸中循環的世界。

其中的每次循環,都是在爲金融世界的山崩地裂,存蓄力量。而在今天,我們會看到周圍的環境,正在潛移默化地進入無限借貸的循環週期,很多人不知不覺中背上了一個“炸藥包”!

值得深思的孟菲斯

走在08年金融危機前夜的孟菲斯,一個因貓王的藍色絨面鞋、燒烤和破產而聞名於世的地方,站在孟菲斯的街頭,你會看到一系列以窮人爲中心建立起來的服務機構。

那些爲窮人設立的商場,隨處可見的廉價餐飲店,很容易找到的稅務顧問,他們告訴人們怎麼獲得低收入證明,以減免稅收,可以用你的車就能換到現金的商店,一個願意爲你預付下週薪金的地方,還有和百貨公司一樣大的當鋪,如果你實在賣無可賣的話,最後還可以選擇當地的一家血漿機構,一袋血的價格爲25美金,簡直是不折不扣的血汗工廠。

城市的每個縫隙都能嗅到透支消費的味道,甚至在這座城市裏出現了一種非常穩定的工作:職業討車人,當城市的債務人無法還款時,討車人會當着他們的面將車拖走。

與此同時,每週聯合汽車公司就會在公開市場出售收回來的500多輛車,這些車通過拍賣重獲新生,但最終的結局幾乎都會被討車人再次回收,循環往復。

有趣的是,在這裏無法償債的人,並不會像夏洛克裏邊的安東尼被要求被割掉一磅肉,也不會像港片中,因沒能及時繳納而被打到頭破血流,美國有着穩定的系統性個人破產清楚流程,難以承擔現下債務的人,隨時可以申請破產,誇張的是政府部門還爲此特意開設了快速通道,破產者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達成與債權人的新協議。

一對夫妻迫於無奈抵押清算了全部的三輛車,最終每個月由之前241美元減輕到107美元,債務負擔降了不少,但最後留給自己的卻是三輛到手又飛走的汽車,以及每月必須要多還的107美元。

就好比,一對北京的夫妻,爲了維繫每月9000元的高額房貸,找了不少機構進行短期借貸,中途卻遇到了結構性失業,直接導致難以償還每月的累計債務,最終迫於無奈選擇破產清算,經與債務人重新協定,房子被收回,每個月還得償還2000元,結果債務償還的壓力消失了,但是房子卻已經被轉售他人。

正在被“孟菲斯”化的環境

不同的是我國並沒有個人破產製度,債務償還出現問題時,就會涉及到違約、違法,法院會強制沒收一系列財產,最可怕的是信用系統也會將你拉入徵信黑名單,債務人的未來舉步維艱。

近幾年國內也頻頻報道出一些由於四處借貸,導致窟窿越來越大,最後無法償還,從而被迫監獄或者選擇輕生的青少年。

上週日與一個朋友聊天,他們公司前臺剛招聘了兩名98年畢業生,出於好奇他私下向他們詢問了債務情況,果不其然兩人均有債務在身,並正在通過幾個平臺來回借貸,雖然金額很小,但足以讓人捏把冷汗。

我們爲什麼濃墨重彩的描寫孟菲斯,一座全美個人破產率最高的貧窮地區。

其實主要目的不是爲了告誡今天中國的青年人,要學會量入爲出、適度消費,因爲這樣的說辭在各類文章中早已司空見慣,而且有些時候我們可能確實需要借貸來度過眼下難關。

我們要強調的是環境的作用,越是需要借貸,就越會有對應服務機構出現在你的面前,這一趨勢我們應該早有感觸,一些銀行甚至不惜重金在廣場支攤,讓路過的用戶測試其貸款能力,以推廣本行的個人貸款服務。

各大購物平臺,也均推出了自己的借貸服務,其中看似不起眼,卻足具誘惑和殺傷力的分期付款、分期還款服務,更是引發個人債務危機的主要引擎,只不過這些引擎都被拆分得足夠小,使用者沒有感覺罷了。

今天在線下,用花唄或者信用卡消費後的一切費用,在還款日到來之際,同樣可以選擇分期還款,本質來講已經與孟菲斯街頭那些爲居民提供預付現金的方式沒有兩樣。

悄無聲息間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借貸極度便利的環境中,經驗告訴世界,“孟菲斯”化的一切我們註定習以爲常,所以每一份借貸請多一分警覺與思考。

合理的借貸原則

本文不抨擊借貸,更不想讚揚借貸,美國之所以允許個人破產,其核心思想正是爲了:激發人們的創新創業精神,成功之路很少一戰成名,允許破產的本意是爲了避免創業者下次創業不被上次失敗所大受牽連。

可一切事物皆具兩面性,有像亨利·福特這樣的受益於破產製度而二次崛起的企業家,同時也有孟菲斯經常被討車人追趕的債務人。

本質來講對於享受型消費時,合理的借貸原則是:0借貸,一般來講簡單的喫喝玩樂均屬於這一類型,不過關於享受型消費確實沒有明確的鑑定,很多時候一次大方的款待,會讓我們遇到今後的人生貴人,而這個度只有自己衡量。

對於成長型消費時,合理的借貸原則是:衡量成長收益與貸款成本,只要成長收益>貸款成本,就應該果斷借貸,因爲機會總是轉瞬即逝的。

享受借貸帶來便利的同時,請一定當心,別把借貸打包成“炸藥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