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的詩

不如身邊的景

身邊的景

不如眼前人的故事

有人用文字記錄時光

有人用相機記錄時光

從過去走向現代

又從當下回溯曾經

在銀川

有這樣一場展覽

能讓你我看到銀川40年的城市變遷

我們

一同走進~

記錄時間

40餘年悉心耕作

288幅作品親歷見證

5個篇章傾心訴說

將從1983年至今四十餘年的銀川印象呈現在市民面前

7月29日-8月7日

“銀川記憶”詹安穩攝影展

在銀川美術館開展

攝影展中

詹安穩的每一個鏡頭

都能勾起觀展者的回憶

照片裏的他們

或穿着舊式的西服、大衣

或捧着老式的120相機

爲那些已經消逝的時代代言

默默陪伴着詹安穩

見證着一幅幅作品的誕生

去參展的觀衆

也在這些作品中

看到了自己生活的變化

劉女士對90年代的報刊亭記憶猶新。

“那時候,大部分人家裏沒電話,想打電話,只能去報刊亭。”她說,有人打電話來找,報刊亭的老闆就到院子門口喊一嗓子,叫人來接電話。“那時候我姐在外地,我每天都要到報刊亭附近去,等着老闆喊我。”

很多人,對煤餅,記憶尤深。

它是70後及之前出生的銀川人最熟悉的事物,從觀展者的討論中,彷彿能回到那個年代——十幾歲的半大小夥,面對着家裏拉來的一車煤,要將其砸成大塊的、小塊的、還要砸出“煤沫子”來,再將煤沫子糊成煤餅。此時就能考驗出男孩平日裏的人緣,人緣好的人,一聲招呼,學校裏、院子裏的小夥伴齊上陣,一陣就把活兒都做好了。

隨着煤氣和天然氣的普及

如今的銀川市區

幾乎無法尋到煤餅的身影

新聞工作者祁瀛濤還記得

他最後一次拍到“和煤餅”的場景

是在2008年

紅花渠沿岸的一個村子裏

這樣的回憶

讓人感慨萬千

這些照片

是詹安穩從1983年10月至今

拍攝的數十萬張(組)銀川城市影像中

精心挑選出來的

鏡頭對準銀川的城市發展

城市建設者

以及城市參與者

是他在日常新聞報道之餘

對生活本身的冷靜觀察

長期關注、持續記錄的成果

詹安穩的太太童靈說

“他沒別的什麼愛好,

最大的快樂就是拍照片,

最大的成就就是拍出好照片。”

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詹安穩拍攝1993年寧夏723特大空難時的場景。空難發生前3天,童靈帶着女兒從陝西過來找他,被他安置在一間小平房裏,當得知空難的消息後,他二話不說,拿起攝影器材就出了家門,腳上還穿着新買的皮鞋。

“當時現場被封鎖了,不讓人進去,他就把相機藏在身上,扮成抬擔架的,找機會混了進去,抓緊時間拍照。”童靈說,“當時人家不讓拍,搶他的膠捲,他也不放棄,拿新的繼續拍,如果不是那時的堅持,今天這些照片也就不會問世了。”

正是有着詹安穩的堅持

如今

我們才能從這些照片裏

回顧40年來的銀川

這場攝影展

等着與你相遇~

新聞多一點

詹安穩,陝西渭南人,目前供職於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系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寧夏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地市報新聞攝影學會常務理事,寧夏新聞攝影學會副祕書長。個人先後獲得“全區首屆名記者”、中國地市報“百佳攝影記者”、寧夏文學藝術界“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 第四屆”最美金鳳人”等稱號。

據瞭解,詹安穩1981年入伍,1994年轉業到原銀川晚報社任攝影記者,從此開啓爲銀川留住記憶的拍攝之旅。著名藝術家、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教授劉樹勇這樣評價他的攝影作品:詹安穩的作品真實地展現出國人現實生活的常態面貌,通過影像,讓世界看到一個真實、生動、豐富多樣和未加誇飾的中國。

來源: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 吳璇 李靖 部分圖片來源於中國企業報

編輯:馬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