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泡茶,總感覺不如茶樓茶藝師泡的好喝?除去原料好、工藝好的這些基礎,想要喝到茶真正的好滋味,其實還要靠泡茶人的技藝。遇到親友聚會、商務談判需要泡茶的時候,有幾個簡單有效的步驟,能保證茶湯的質量,確實是愛喝茶的人日常所需。我們愛茶,但不是專業茶藝師,生活中不需要太過嚴格的手法,但可以常做一些有效的泡茶刻意訓練。記住7個泡茶步驟,讓你隨時隨地泡茶不丟面,快速進階泡茶達人。

1、泡茶,先識茶。

不同茶類,泡法略有不同!首先看外形和顏色,大致區分茶的種類,更需要用感官去判斷條索緊結程度、萎凋輕重等多個方面。再根據自己對茶的認識,選擇最恰當的沖泡方法。

綠 茶:大多爲黃綠帶翠;

黃 茶:條索嫩黃、肥壯挺直;

青 茶:也稱烏龍茶,條索肥厚捲曲;

紅 茶:烏金色、茶芽少,帶有甜香;

黑 茶:烏潤色澤,獨特陳香;

白 茶:身披白毫,表面多顯白色(白茶又有散茶、餅茶、珠形等,不同形態,泡法略有不同)

2、水,爲茶之母。

泡茶用水的最基本原則:要用軟水。家中自來水是不太適宜用來泡茶。常見的農夫山泉、怡寶、桶裝礦泉水等,比較適合。泡茶的水,一定是燒開過的水。即需要85℃沖泡時,一定是水燒開後降溫到85℃,而不是隻燒到85℃。

3、器,爲茶之父。

茶器要結合沖泡的茶類選擇,蓋碗和茶壺適用的茶類範圍很廣。如果選紫砂壺,基礎入門選擇水平壺即可。如果選擇蓋碗,建議選用白瓷蓋碗。平時多練習使用,泡一般茶類即可得心應手。

通常情況下,綠茶沖泡選用玻璃杯;對於溫度要求高的,像烏龍茶、普洱茶、黑茶、年份壽眉一般用紫砂壺;蓋碗,則是通用款;其他的輔助性的器皿,如公道杯、品茗杯等,也需要看場合搭配使用。一般新手剛入門,建議選用白瓷蓋碗、品茗杯,以及玻璃公道杯。便於觀察湯色(其實想說是便宜,即使摔了也不心疼)

4、“體積投茶法”。

有的茶細小、扁平,或者是緊壓茶,看起來一點點實際上已經夠重量了;有的茶粗壯、蓬鬆,看起來很多,卻輕飄飄的,差不多放大半碗纔夠。因此,根據茶葉的形態而使用“體積投茶法”,是比較簡單且便捷的方法。也可根據個人口感和實際情況調整,體積投茶量僅供參考。不同的茶,形態不一樣,需要投放的茶量“看起來”差別真的很大!

5、掌握好水的溫度

嫩度較高的茶葉宜低溫沖泡,避免燙壞茶葉;粗老的茶葉可以用高溫沖泡,以激發出茶的香氣和滋味。在同一濃度的茶湯中,高溫沖泡出的茶湯較強勁,低溫沖泡出來的茶湯較溫和。

不同茶類建議沖泡的水溫:

綠茶、黃茶、紅茶:80-90℃

烏龍茶、普洱茶、黑茶:100℃

白茶:嫩度高的新白茶如銀針、牡丹在90℃-95℃,年份白茶、餅茶、珠形茶在95℃-100℃

6、不同茶,浸泡時間不同

針對功夫泡茶法,浸泡時長的掌握需要綜合考慮茶的品類、形態以及沖泡次數等因素。隨着沖泡次數的增加,沖泡所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比如白茶,首泡的浸泡時間約爲3-5秒,然後快速出湯。坐杯的時間可根據泡數而定,後面的每一泡可根據前一泡的坐杯時間適當地延長3-5秒。

另外茶葉如果較碎,則內含物質浸出速度快,需要適當減少坐杯時間,防止滋味苦澀。茶餅壓制較緊時,醒茶不容易將茶葉完全泡開,則需要適當延長沖泡時間。等充分泡開後,又需適當減少坐杯時間。

7、品茶≠評茶,儘量享受茶的優點

品茶≠評茶,我們日常泡茶時,可以隨着當時的情境和心情選擇喝茶的口味。不一定要追求市場名茶、名氣老茶,也不一定苛求沖泡技術,但要追求一杯乾淨、安全的茶湯。同時要學會享受當下喝茶的心情,享受有茶生活的美好。畢竟品茶是很個人的事情,自己開心纔是喝茶最大的快樂。

每次泡茶,心裏一邊想着這七個“小關鍵”,多實踐多練,多喝多對比,相信你的泡茶技術也會慢慢提高。泡的茶多了,手法自然熟練了;喝的茶多了,對茶的認識也更豐富了。但話說回來,泡茶入門雖然很簡單,但真正想要泡出一杯極具個性的茶湯,還需要多年的沉澱與積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