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涼古樸的旋律,質樸神祕的造型,富有遺風的唱詞......處處彰顯着民族風情,處處散發着歷史的遺韻,這就是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迤沙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談經古樂。

攀枝花市最南端的平地鎮迤沙拉村,是全市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該村歷史上是古南絲綢之路拉鮓古渡的一個驛站,因長期的多民族交往和融合,形成獨具特色、蜚聲中外的俚濮民俗文化。走在村中,彝寨紅牆,風景如畫,忽然聽到陣陣蒼涼的二胡聲,如泣如訴,彷彿在訴說着一段段神祕又遙遠的歷史故事,這就是俚濮文化中引以爲傲的談經古樂。

李永忠/攝

拉琴的老人就是起光祿,現已75歲高齡的起光祿是目前談經古樂的傳承人,他自十餘歲就開始學習談經古樂。記者在與其交流時發現,起老雖然已是古稀之年,視力、聽力、體力都已經大不如前,但老人家一說起談經古樂,一拿起傳承樂器,彷彿又回到了花雨之季。隨着弦與弦的碰撞,一首首傳承自千百年前的遺韻娓娓道來,彷彿又回到了千年前羣雄割據、金戈鐵馬的古代,一幅幅蔚爲壯觀的歷史畫卷在眼前緩緩鋪開。

談經古樂是彝族俚濮文化的瑰寶,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的宮廷音樂,講述的是過往的歷史故事,最遲在清朝中晚期便已經在攀枝花地區流傳。其古拙有力的唱腔,蒼涼神祕的旋律在一開始就深深吸引住了迤沙拉的先民們,他們以這種古老的宮廷音樂爲主體,融入當地彝族的唱詞、唱腔、民族文化,慢慢形成了如今的“談經古樂”,以新的形勢,繼續唱着歷史。

如今,這些樂曲經過迤沙拉歷代先民長期的加工、改編,形成了現在獨具地方特色的俚濮文化演奏形式,最少四人組合,多則十幾人甚至幾十人,樂器以京胡、南胡、三絃爲主,加入芒鑼等打擊樂器,配以拉絃樂,時而曲調悠揚,時而古樸蒼涼、具有濃郁的絲竹樂風味。這種演奏形式深受當地居民喜愛,被迤沙拉乃至周邊地區,運用在當地的婚禮、喪禮、壽宴、火把節、姊妹節等慶典中。

“迤沙拉談經古樂”爲當地進行民族學、民俗學、音樂學等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具有很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但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由於歷代傳承人都是口傳心授,沒有樂譜等方便傳承的媒介,再加上原有的老藝人相繼去世,年輕人又選擇外出打工等原因,這一珍貴文化一度瀕臨失傳。

爲了讓談經古樂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仁和區文化部門將平地鎮迤沙拉村列爲“建設民族特色文化”的指定地區,拔出專款、組織專門隊伍對其進行深度開發。目前,仁和區平地鎮迤沙拉村已正式成立了“談經古樂”樂隊,已能熟練的演奏10多首樂曲,這也成爲當地旅遊開發的一個重要項目。

李永忠/攝

不僅着力於眼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仁和區還放眼未來,從娃娃抓起,利用當地教育資源,組織平地中心校教師學生,將談經古樂融入到校本課程、學生社團、音樂課、美術課中,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爲談經古樂的“小傳承人”。學校的談經古樂社團多次在區、市、省級校園藝術節比賽中獲獎,2018年參加四川省第九屆中小學生校園藝術節優秀節目展演獲得全省第1名。同時,平地中心校就“談經古樂”申請了市級研究課題,每到星期四便邀請攀枝花文化藝術中心的多名專家與文化傳承人一起到校進行交流指導,形成了“本校教師+民樂專家+文化傳承人”的師資鐵三角。

平地中心校音樂老師張茂麗:“談經古樂是我們俚濮民族文化中的藝術瑰寶,但隨着時間的流逝,談經古樂在民間傳承的力量日漸薄弱,我們應當擔負起傳播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廣泛開展談經古樂的傳承活動。讓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自己的文化,熱愛自己的民族,培養學生堅定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到了談經古樂,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上了談經古樂,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情的談經古樂也爲當地的旅遊業注入了一定的活力,直接促進了文化和旅遊的深度融合。

文章來源:仁和區融媒體中心/陽佳朋 孔令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