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建設數字化經濟、全面上雲趨勢、人工智能技術需要大量的算力支撐,這些時代的需求交織在一起,喚起了羣雄逐鹿的雲計算浪潮。

與此同時,隨着新基建的推進,雲計算將加快應用落地進程,在互聯網、政務、金融、交通、物流、教育等不同領域實現快速發展。

全球數字經濟背景下,雲計算成爲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必然選擇,企業上雲進程將進一步加速。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加速了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等 SaaS 服務落地,推動雲計算產業快速發展。

7 月 29 日,中國信通院發佈了《雲計算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書》總結出 2020 年雲計算發展六大關鍵詞,以及六大關鍵詞背後的重要趨勢。同時指出, 未來,雲計算仍將迎來下一個黃金十年,進入普惠發展期。

如果您想獲得本報告的全文 pdf,請在雷鋒網微信公衆號回覆關鍵詞“ 730 報告”提取。

文檔來源:中國信通院

一、雲計算產業發展概況

雲計算自 2006 年提出至今,大致經歷了形成階段、發展階段和應用階段,過去十年,是雲計算突飛猛進的十年,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增長數倍,我國雲計算市場從最初的十幾億增長到現在的千億規模,雲計算政策環境日趨完善,雲計算技術不斷發展成熟,雲計算應用從互聯網行業向政務、金融、工業、醫療等傳統行業加速滲透。

1)全球雲市場穩定增長,我國公有云規模首超私有云

2019 年,以 SaaS、IaaS 和 PaaS 爲代表的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 1883 億美元,增速 20.86% 。預計 2023 年市場規模將超過 3500 億美元。

我國,2019 年雲計算市場規模達 1334 億元,增速 38.61%。預計 2023 年市場規模將接近 4000 億元。其中,公有云服務市場規模達到 689 億元,較 2018 年增長 57.6%,預計到 2023 年市場規模將接近 2300 億元,規模首次超過私有云(645億元)。私有云規模預計未來幾年將保持穩定增長,到 2023 年,市場規模將接近 1500 億元。

2)國內雲計算發展趨勢:IaaS 發展成熟, PaaS 增長高速,SaaS 潛力巨大

2019 年,我國公有云 IaaS 市場規模達到 453 億元,較 2018 年增長了 67.4%,預計受新基建等政策影響,IaaS 市場會持續攀高。

公有云 PaaS 市場規模爲 42 億元,與去年相比提升了 92.2%,在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需求的拉動下,未來幾年企業對數據庫、中間件、微服務等 PaaS 服務的需求將持續增長,預計仍保持較高的增速。

公有云 SaaS 市場規模達到 194 億元,同比增長 34.2%,增速較穩定,與全球整體市場的成熟度差距明顯,發展空間大,受疫情影響,預計未來市場的接受週期會縮短,將加速 SaaS 發展。

廠商市場份額方面,調查統計,阿里雲、天翼雲、騰訊雲佔據公有云 IaaS 市場份額前三,華爲雲、光環新網處於第二集團,阿里雲,騰訊雲、百度雲、華爲雲位於公有云 PaaS 市場前列。(排名不分先後)

3)雲技術不斷推陳出新,雲原生採納率持續攀升

早期,虛擬化技術憑藉較高的可用性、靈活性、擴展性等優勢受到人們的追逐,然而,基於傳統技術棧構建的應用包含了太多開發需求、雲端強大的服務能力紅利還沒有完全得到釋放,近年來,以容器、微服務、DevOps 爲代表的的雲原生技術,可以爲企業提供更高的敏捷性、彈性和雲間的可移植性,受到了廣泛關注。

中國信通院的調查報告顯示,2019 年 43.9 % 的企業表示已經使用容器技術部署業務應用,計劃使用容器技術部署業務應用的企業佔 40.8%,28.9% 的企業已經使用微服務架構進行應用系統開發,另外,還有46.8% 的企業計劃使用微服務架構。

4)雲計算使用率持續提升,分佈式雲初露頭角

2019 年,我國已經應用雲計算的企業佔比達到 66.1%,同比上升 7.5 %,其中,採用公有云的企業佔比 41.6%,同比上升 5.2%,私有云佔比 14.7%,與去年相比有小幅提升,9.8% 的企業採用了混合雲,同比提高 1.7%。

目前我國有 3.37% 的企業已經應用了邊緣計算,計劃使用邊緣計算的企業達到了 44.23%。隨着國家在 5G、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預計未來基於雲邊協同的分佈式雲使用率將快速增長。

5)原生安全理念興起

報告顯示,42.4% 的企業在選擇公有云服務商時會考慮服務安全性,是影響企業選擇的重要因素;43% 的企業在私有云安全上的投入佔 IT 總投入的 10% 以上,較上一年度提升了 4.8%。

國際上,Gartner、Forrester、Rackspace、VMware 等研究機構和廠商紛紛提出原生安全理念;在國內,阿里雲、360 等廠商將原生安全定義爲企業下一代雲安全架構。根據 Forrester 《Cloud Security Solutions Forecast,2018 To 2023》統計,2019 年全球雲平臺原生安全佔據了雲安全市場規模的 73%。

6)雲計算成數字化轉型關鍵要素

報告顯示,95% 的企業認爲使用雲計算可以降低企業的 IT 成本,其中,超過 10% 的用戶成本節省在一半以上。另外,超四成的企業表示使用雲計算提升了 IT 運行效率,IT 運維工作量減少和安全性提升的佔比分別爲 25.8% 和 24.2%。可見,雲計算將成爲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要素。

7)雲計算成新基建重要組成部分

在前期"企業上雲"工作基礎上,爲進一步推進企業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完成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工信部、發改委、網信辦等部委先後發文,鼓勵雲計算與大數據、人工智能、5G 等新興技術融合,實現企業信息系統架構和運營管理模式的數字化轉型。

2020 年 3 月18 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中小企業數字化 賦能專項行動方案》,鼓勵以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邊緣計算、5G 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應用爲支撐,引導數字化服務商針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建設雲服務平臺、開放數字化資源、開發數字化解決方案,爲中小企業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夯實基礎。

2020年 4 月 7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的 《關於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中,鼓勵在具備條件的行業領域和企業範圍內,探索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數字孿生、5G、物聯網和區塊鏈等新一代數字技術應用和集成創新,爲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支撐。

2020 年 4 月 20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首次正式對"新基建"的 概念進行解讀,雲計算作爲新技術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將與人工智能、區塊鏈、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興技術融合發展,從底層技術架構到上層服務模式兩方面賦能傳統行業智能升級轉型。

二、六大關鍵詞

1)雲原生

隨着市場持續增長,雲技術也不斷推陳出新,其中一個值得高度關注的趨勢是——雲原生採納率持續攀升。

過去幾年,業界致力於使用雲原生構建底層架構,相關研究主要圍繞容器和微服務展開。利用容器及編排技術解決應用開發環境一致性問題,構建了容錯性好、管理便捷的底層資源系統;踐行微服務理念對單體應用拆分,構建了松耦合的應用開發框架,便捷的實現獨立服務的升級、部署、擴展等流程,使用戶能夠更快地構建和部署雲原生應用程序。容器和微服務的組合爲雲原生應用開發提供了基本的底層架構。在此基礎上,當前雲原生技術關注點逐漸上移,雲原生中間件、服務網格、無服務器等技術使用戶更加聚焦業務邏輯,最大化應用開發的價值。

隨着雲原生實踐的深入,上層應用成爲焦點。如何提高分佈式應用的性能、如何提高應用開發效率,成爲這個階段的雲原生領域思考的問題。爲了解決衆多微服務間通信的性能瓶頸問題,服務網格(Service Mesh)應運而生。作爲一種用於管理、觀測、支持工作負載實例之間安全通信的基礎設施層,Service Mesh 重新構建了服務間通信模式,給雲原生應用開發者帶來更好的開發和維護體驗。

數字中臺爲業務而生,快速敏捷地響應業務變化,以服務的形式爲業務提供支撐,服務接入層以統一的路由適配轉發。在整個技術構架上就需要考慮可拓展性、敏捷性、輕量化,並注重與前臺的交互,靈活地通過服務編排實現應用功能,滿足前臺需求。

因此數字中臺融合分佈式、微服務、容器雲、DevOps、大數據處理及高可用高性能高併發架構,遵循"高內聚、松耦合"設計原則。

業務中臺需要微服務、雲原生、分佈式事務體系支撐,並設計業務模型和微服務邊界,最終形成業務單元;數據中臺引入多終端、多形態數據,採用數據分層架構模式,同時需要指標管理、數據服務、元數據管理等一系列的數據管理技術做支撐。雲原生技術爲數字中臺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形成了數字中臺建設的技術底座,爲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業務能力沉澱賦能。

2)SaaS

國外 SaaS 服務市場發展成熟,細分領域獨角獸企業顯現。據 Gartner 調查顯示,SaaS 是雲計算中最大的細分市場,預計 2020 年全球市場將增長到 1277 億美元。

以微軟、甲骨文、SAP 等爲代表的大型獨立軟件開發商(ISV)選擇採用收購 SasS 服務的方式來彌補其在 SaaS 服務研發創新上的不足,並取得了雲上業務的快速增長。

以 AWS 爲代表的雲服務商則通過在自身雲服務的基礎上構建生態,建立涵蓋自身 SaaS 服務以及第三方 SaaS 服務的雲服務市場。

以 Salesforce、ServiceNow、Workday 爲代表的創新型 SaaS 服務商則更加專注於解決企業管理或者運營服務中某一環節的難題,幫助企業更好發展。

這些 SaaS 服務商憑藉其對於服務領域的深入研究以及產品服務專業性,在過去的十年左右時間裏快速成長,獲得了企業用戶的認可,成爲了相關細分垂直領域的獨角獸。

國內 SaaS 服務數量顯著增長,服務專業性同步提升。

據可信雲'企業級 SasS 評估統計,國內 SasS 服務主要關注於企業管理和運營的各個環節服務,涉及企業資源管理、財務管理、協同辦公、客服管理以及客戶管理和營銷等諸多領域。同時,在企業上雲的政策影響下,關注政務、金融、教育、工業等特定行業的 SaaS 服務顯著增加。

根據評估觀察,國內 SasS 服務商多深入企業管理與運營的某個環節研發產品,如人力、財務、營銷等,將產品服務與企業切實業務需求結合,以提升產品服務的專業性。行業 SaaS 服務商則憑藉其對行業業務需求的理解和行業專業知識的掌握,着力於解決行業內關鍵生產領域的核心問題,例如工業領域的質量管理、供應鏈管理環節等。國內SaaS 服務專業性有所提升。

以用友、金蝶、暢捷通、Udesk、北森、銷售易等爲代表的 SaaS服務商,在各細分領域已展露頭角。但總體上看,國內 SaaS 服務商在市場份額、技術成熟度等方面,仍與國外 SaaS 服務商存在較大差距。

國內雲服務商開始重視 SaaS生態深度建設。2019 年 以阿里雲、騰訊云爲代表的雲服務商依託自身市場優勢,先後推出了" SaaS 服務加速器"、"幹帆計劃"等,助力 SasS 服務商成長。

雲計算市場發展至今,laaS 和 PaaS 服務提供商已初具規模效應,市場認可度高,且能夠提供較爲成熟的技術爲 SaaS 應用快速開發部署提供基礎。

目前,laaS 服務商和 SaaS 服務商在佈局傳統企業上雲這一市場過程中,均存在一定短板,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 laaS 服務商多發源於互聯網行業,對傳統行業企業需求認知仍不夠深入,無法真正理解行業痛點需求。

二是創業 SaaS 服務提供商雖業務創新能力強,能夠填補市場需求空白,但缺乏品牌效應,僅憑一己之力獲客成本較高。

三是由傳統軟件服務轉型而來的 Saas服務,雖具備良好的業務基礎,但缺乏底層雲服務支撐。因此,雙方通過深度合作 形成優勢力量互補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必將建立一個繁榮、和諧的 Saas 服務生態。

3)分佈式雲

分佈式雲或分佈式雲計算,是雲計算從單一數據中心部署向不同物理位置多數據中心部署、從中心化架構向分佈式架構擴展的新模式。

分佈式雲是未來計算形態的發展趨勢,是整個計算產業未來決勝的關鍵方向之一,對於物聯網、5G 等技術的廣泛應用起到重要支撐作用。包括電信運營商、互聯網雲服務商等在內的各類型廠家紛紛進行相關嘗試,利用自身優勢資源,將雲計算服務逐步向網絡邊緣側進行分佈式部署。

分佈式雲一般根據部署位置的不同、基礎設施規模的大小、服務能力的強弱等要素,分爲三個業務形態∶中心雲、區域雲和邊緣雲。

中心雲構建在傳統的中心化雲計算架構之上,部署在傳統數據中心之中 提供全方面的雲計算服務區域雲位於中心雲和邊緣雲之間,一般按照需求部署在省會級數據之中,主要作用是爲中心雲和邊緣雲之間進行有效配置;邊緣雲與中心雲相對應,是構築在靠近事物和數據源頭的網絡邊緣處,提供可彈性擴展的雲服務能力的雲計算模式,並能夠支持與中心雲協同。

4)雲原生

根據 IDC 預測,到 2022 年全球 60% 的組織機構將增加對雲原生應用及平臺的資金投入。以容器、微服務、DevOps 爲代表的雲原生技術的引入,促使 IT 架構從穩態轉向敏捷。IT 架構的變換也使得基於邊界的傳統安全模型不在適用,新架構下的安全風險備受關注。

原生雲安全理念並不是只解決雲原生技術帶來的安全問題而是一個全新的安全理念,旨在將安全與雲計算深度融合,推動雲服務商提供更安全的雲服務,幫助雲計算客戶更安全的上雲。

原生雲安全指雲平臺安全的原生化和雲安全產品的原生化。安全原生化的雲平臺能夠將安全融入從設計到運營的整個過程中,向用戶交付更安全的雲服務;原生化的雲安全產品能夠內嵌融合於雲平臺,解決用戶雲計算環境和安全架構割裂的痛點。

雲服務商可以從三大方面充分發揮自身安全能力優勢,不斷促進雲平臺安全原生化∶

一是從研發階段關注雲計算安全問題,前置安全管理。針對雲服務的安全,通過在產品研發早期便融入安全措施來提升軟件質量,覆蓋軟件研發運營整個過程,降低解決安全問題的成本。

二是落地應用新興安全技術,推動雲平臺整體安全。隨着雲計算安全態勢的日益嚴峻與場景複雜化發展,安全技術也在迅速衍生,新安全技術的落地與應用,能夠有效提升雲平臺安全性。

三是提高交付雲服務的安全性,SasS 安全迎來新挑戰。隨着雲服務市場的迅速發展,如何交付更安全的雲服務顯得尤爲重要。

根據中國信通院《中國公有云發展調查報告(2020年》統計,有 42.4% 的企業在選擇公有云服務商時會考慮服務安全性,是影響企業選擇的重要因素。雲服務安全性的重點關注方向包括外部環境、雲平臺、管理流程、人員管理、合規管理以及業務連續性管理等方面。

5)數字化轉型

在全球經濟承受巨大下行壓力,增長動能弱化的背景下,數字經濟異軍突起成爲提振世界經濟的強心劑。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2018 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 31.3 萬億元,佔 GDP 的比重達到 34.8%6。

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企業面對的風險與挑戰愈發嚴峻,企業間的競爭十分激烈,迫切需要通過新的技術手段提質增效、創新動力源泉,更好地提升發展質量效益。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是提高生產力,企業數字化轉型是指企業與數字技術全面融合,提升效率的經濟轉型過程,即利用數字技術,把企業各要素、各環節全部數字化,推動技術、業務、人才、資本等資源配置優化,推動業務流程、生產方式重組變革,從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率。

6)新基建

隨着利好政策不斷加碼,雲計算已經成爲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

雲計算成爲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基礎資源。一方面,北京、浙江、上海、山東等地紛紛出臺推動新基建相關政策,加快雲計算基礎設施部署,打造架構先進、應用豐富、設施完善、融合創新的雲計算發展新格局。

另一方面,雲計算是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基石,各行業用雲量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政務領域是雲計算應用的"排頭兵",金融、工業領域上雲已形成規模化體系,視頻、遊戲、交通、能源、農業等行業也在加速上雲。

信息基礎設施是"新基建"的核心,包含了新技術、算力與通信網絡三個部分。如果把信息基礎設施比作一個計算機系統,那麼雲計算就是其中的"操作系統"。在計算機系統中,操作系統起到了向下管理和控制計算機硬件與軟件資源,向上爲各種應用部署運行提供接口和環境的作用,在信息基礎設施中,雲計算同樣承擔了"操作系統"的角色,主要體現在以下二個方面∶

一是雲計算爲算力和通信網絡基礎設施提供了資源管理能力。操作系統的出現幫助人們屏蔽了底層硬件,大大降低了管理這些資源的成本。

二是雲計算爲其他新技術基礎設施和應用提供了部署環境和技術支撐能力。

三、六大趨勢

無論是如火如荼的"新基建"、穩步推進的企業數字化轉型,還是突如其來的疫情,都將雲計算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未來十年,雲計算將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1)雲技術從粗放向精細轉型

過去十年,雲計算技術快速發展,雲的形態也在不斷演進。基於傳統技術棧構建的應用包含了太多開發需求,而傳統的虛擬化平臺只能提供基本運行的資源,雲端強大的服務能力紅利並沒有完全得到釋放。未來,隨着雲原生技術進一步成熟和落地,用戶可將應用快速構建和部署到與硬件解耦的平臺上,使資源可調度粒度越來越細、管理越來越方便、效能越來越高。

2)雲需求從 IaaS 向 SaaS 上移

伴隨企業上雲進程不斷深入,企業用戶對雲服務的認可度逐步提升,對通過雲服務進一步實現降本增效提出了新訴求。企業用戶不再滿足於僅僅使用基礎設施層服務(laaS)完成資源雲化,而是期望通過應用軟件層服務(SaaS)實現企業管理和業務系統的全面雲化。未來,SaaS 服務必將成爲企業上雲的重要抓手,助力企業提升創新能力。

3)雲架構從中心向邊緣延伸

隨着 5G、物聯網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雲服務的推動使得邊緣計算備受產業關注,但只有雲計算與邊緣計算通過緊密協同才能更好地滿足各種需求場景的匹配,從而最大化體現雲計算與邊緣計算的應用價值。

未來,隨着新基建的不斷落地,構建端到端的雲、網、邊一體化架構將是實現全域數據高速互聯、應用整合調度分發以及計算力全覆蓋的重要途徑。

4)雲安全從外部向原生轉變

雲安全從外延向原生轉變。受傳統 IT系統建設影響,企業上雲時往往重業務而輕安全,安全建設較爲滯後,導致安全體系與雲上IT 體系相對割裂,而安全體系內各產品模塊間也較爲鬆散,作用侷限效率低。未來 ,隨着原生雲安全理念的興起 安全與雲將實現深度融合,推動雲服務商提供更安全的雲服務,幫助雲計算客戶更安全的上雲。

5)雲應用從互聯網向行業生產滲透

隨着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的進程不斷深入,數字化發展進入了動能轉換的新階段,數字經濟的發展重心由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移,數字經濟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未來,雲計算將結合 5G、AI、大數據等技術,爲傳統企業由電子化到信息化再到數字化搭建階梯,通過其技術上的優勢幫助企業在傳統業態下的設計、研發、生產、運營、管理、商業等領域進行變革與重構,進而推動企業重新定位和改進當前的核心業務模式,完成數字化轉型。

6)雲定位既是基礎資源也是基建操作系統

在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雲計算被視爲一種普惠、靈活的基礎資源,隨着新基建定義的明確,雲計算的定位也在不斷變化,內涵也更加豐富,雲計算正成爲管理算力與網絡資源,併爲其他新技術提供部署環境的操作系統。未來,雲計算將進一步發揮其操作系統屬性,深度整合算力、網絡與其他新技術,推動新基建賦能產業結構不斷升級。

技術的聚變正驅動着商業的裂變,而這也將深刻影響未來十年。

那麼,雲計算的下一個十年將會是什麼樣子?

雷鋒網 (公衆號:雷鋒網) 雷鋒網雷鋒網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轉載須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