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港四大“窗口公司”連換兩帥:新時期,新使命

來源:第一財經網

短短20天內,在港四大“窗口公司”連換兩帥。

據相關公司官網:7月28日上午,華潤集團召開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大會。中央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宣佈了中央關於華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調整的決定:王祥明同志任華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免去其華潤(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職務;免去傅育寧同志的華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職務。相關職務任免按有關法律和章程的規定辦理。

此前的7月10日下午,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召開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大會。中央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宣佈了中央關於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調整的決定:繆建民同志任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免去其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職務;免去李建紅同志的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職務。相關職務任免按有關法律和章程的規定辦理。

華潤集團、招商局集團、中國港中旅集團和中國光大集團這四大在港中資企業,以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而被設立,也被稱爲四大“窗口公司”。

連換兩帥

在進入華潤集團前,傅育寧在招商局系統工作已經有26年。

2014年4月,57歲的傅育寧從招商局集團董事長調任任華潤集團董事長,開始對華潤旗下業務“開刀”重組,此後又展開多個資本市場大動作。

2015年,華潤集團剝離香港上市平臺華潤創業麾下零售飲品等業務,僅保留啤酒業務,並從百威英博回購了華潤雪花啤酒49%股權;2016年10月,華潤醫藥在香港上市,並於2019年完成對A股上市公司江中集團的收購;2017年華潤微電子併購中航重慶的芯片製造企業;2020年2月華潤微電子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掛牌上市。

在傅育寧管理的6年多時間裏,華潤集團資產總額從2013年末的11337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06萬億元)一路增長,截至2019年末,達到約1.62萬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傅育寧時期的華潤集團,經歷了“寶萬之爭”。面對當時寶能、恒大和安邦對萬科的爭奪,華潤選擇了比較“超脫”的姿態——對萬科股份不增持,甚至到2017年1月12日,在持股萬科17年後,將所持股份全部協議轉讓,徹底撤出。

當時市場有觀點認爲,華潤等於放棄了一隻下蛋的金雞。

2014年7月,時年58歲的李建紅正式獲任招商局集團董事長,成爲招商局集團歷史上第24任掌門人。

在李建紅掌舵招商局期間,招商局集團的發展質量甚佳,連續15年成爲國資委經營業績考覈A級央企之一。2019年,招商局集團實現營業收入7144億元,同比增長9.9%;利潤總額1631億元、淨利潤126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4%和18.3%;截至2019年底,集團總資產9.1萬億元,同比增長14.6%。

外界普遍認爲,傅、李兩位在港央企負責人都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不菲的成績,所在企業也爲國家經濟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關於此次二人職務變動的具體原因,兩家公司均未作出正面回應。可以看到的是,兩人都早已年過花甲。從過去例子看,這已是央企負責人正常退休的年齡。

“窗口公司”新使命

招商局創立於1872年,是中國最早的航運企業,也是洋務運動的產物。華潤集團的前身是於1938年在香港成立的“聯和行”,1948年改組更名爲華潤公司。光大集團1983年5月在香港創辦,現以經營銀行、證券、保險、投資管理等業務爲主。港中旅集團創立於1928年,現已發展成爲以旅遊爲主業,以實業投資(鋼鐵)、房地產、物流貿易爲支柱產業的大型企業集團。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說,在當時我國對外經貿往來相對較少的背景下,在港四大中資企業相當於中國經濟對外的一個窗口,對吸納外資、瞭解國外信息和對外貿易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隨着改革開放的推進,原先的“通道作用”變得不是那麼急需。在這種情況下,在港中資企業也在大規模地回內地投資。宋丁認爲,“但這個‘窗口’的功能並沒有消失,而是範圍更加廣闊。其實是由原先的單一開放轉變爲現在的雙向開放。”

目前國際環境變換不定,香港和大灣區的定位也在發生變化,在港四大中資企業未來還將承擔一些新的、重大的國家使命。宋丁表示,尤其是在如何應對新的國際挑戰,尋找新階段的改革開放通道這兩方面,在港四大中資企業能夠作出什麼樣的貢獻,值得研究。

經濟學家宋清輝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四大“窗口公司”總體發展情況良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國企業的國際市場形象。在當前形勢下,四大公司的任務更加重大,不但承擔着聯通世界的窗口角色,亦承擔着對外開放橋頭堡的使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