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大家最愛的爛片拍磚環節!今天要吐槽的,是一部韓國喪屍片。

雖然你一定不可避免地想起《釜山行2》,但是這部電影已經被吐過一輪了。接下來要說的,是另一部“喪屍小片”——劉亞仁、樸信惠主演的《活着》。

是的,韓國人就是如此熱愛喪屍,自從《釜山行》火了以後,各種喪屍題材的影視劇一部接一部。比如朱智勳、裴鬥娜主演的大熱劇《王國》,就用了古裝+喪屍的設定。

這部《活着》也有自己的故事背景——以遊戲宅男爲主角來講正常人如何與喪屍作鬥爭。

另外,嚴格按照官方格式來寫的話,片名其實應該是《#活着》,很明顯是社交網絡上發話題的方式。被喪屍圍困時通過網上發話題來求助,正是影片中的一個重要設定。

所以這部電影走的是貼近年輕人的路線,兩位主演選的也都是在年輕觀衆中人氣比較高的。

劉亞仁不用多介紹了,實力演技派,韓國最年輕的青龍獎影帝。他之前的代表作《燃燒》《思悼》《國家破產之日》等都藝術性較強且口碑上佳↓↓

所以粉絲一開始得知他接了這部爆米花片《活着》的時候,都還有些驚訝。

《燃燒》中的劉亞仁

樸信惠擔任過很多爆款韓劇的女主,《匹諾曹》《繼承者們》是很多90後的青春回憶,她也算是辨識度很高的一位韓國新生代女演員了。

熱門題材、貼近年輕人心態、人氣演員,種種因素加起來讓《活着》成爲這個暑期最受期待的電影之一。熱度直觀在票房上得到反饋。該片6月24號在韓國上映後,憑藉超過50%的市場佔有率蟬聯了三週票房冠軍。

然而看看評分,簡直慘不忍睹↓↓有種一手好牌完全打爛了的感覺。

片長只有一個半小時,設定簡單。相比《釜山行2》有諸多燒錢大場面,這部成本和體量相對較低的《活着》,一眼看上去應該屬於喪屍題材小爽片。

總體雖然不夠好,但前30分鐘還是有可取之處的。開場不拖泥帶水,幾個鏡頭就交代了劉亞仁這個男主角的人設:睡到十點多,電腦閃着炫酷的光,懶散獨居。

起牀隨便洗把臉,就趕緊坐電腦前登錄遊戲,遊戲宅屬性無誤。

然而遊戲還沒進入狀態呢,網友語音說好像外面發生了點意外情況。接着手機彈出的消息和電視新聞都在說市民突然暴動,外面很危險。

往窗外一看,人羣四處逃竄,各種尖叫聲,一片混亂。

不幸的消息接二連三,這不是普通暴動,而是一種病毒擴散,被傳染了就會變成喪屍,而且還會喫人。

戲劇性的是,劉亞仁剛纔好心讓一個小夥進來上廁所,本來看起來一切都正常,結果十分鐘之後小夥突然開始變異。這意思就是喪屍病毒還有潛伏期,不會馬上表現出症狀。(新冠感覺找到了同類?)

這個小夥成了劉亞仁要對付的第一個喪屍,過程還是有點小緊張的,就怕門關不起來自己被喪屍拖出去。

外面的喪屍越來越多,新聞提醒大家不要出門,在安全地帶的媽媽也發來信息讓兒子多囤點喫的,在家宅着。

看到這裏,導演的想法不難get了,這不就是上半年和新冠作鬥爭的我們嗎?

在接下來表現獨居宅家躲病毒的戲裏,劉亞仁的演技確實值得點個贊。情緒轉換的代入感很強。

他絕望地計算着口糧, 想着憑這點喫的還能撐多久。

主動宅家的時候總覺得快樂的生活真短暫,被動宅家時只能躺着刷消息,越刷越焦慮。

糧食越來越少,網上發求助也無果,他甚至開始錄遺言。

因爲親眼目睹了喪屍的恐怖,也因爲孤獨無助和過於想念正常生活,自己絕望地哭了起來。

病毒籠罩世界後帶來的擔憂和焦慮,現在的我們真是能感同身受了。

不過光拍宅在家裏的部分,肯定會很單調。於是導演也安排了一些小高潮,比如半夜喪屍突然破門而入,營造一點夜半驚魂的感覺。

總體來看前30分鐘,有刺激,有共情,喪屍們都很敬業,血腥暴力不含糊,算是小小爽了一把。

但故事進行到這個時候,各種邏輯問題也產生了。

首先喪屍的戰鬥力真是忽上忽下。前面的鋪墊裏,喪屍異常兇悍,劉亞仁都沒有正面剛,全是僥倖逃過一劫。

然而他因爲崩潰衝出門去,宅了半個月、也沒怎麼喫飯,竟然徒手把喪屍打死了。

而且面對喪屍羣攻,還能找個角落躲起來安然無恙。

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信號:套路開始了。後面無非就是講主角怎麼一次次躲過去,最後求生成功。

更加關鍵的問題還有,主演明明有兩位,樸信惠人呢?

40分鐘了,女主角還沒有出現,這就是這部電影神奇的敘事節奏。

終於,住在劉亞仁對面樓的樸信惠,通過望遠鏡看到還有和自己一樣的正常人,兩個人開始隔空聯繫。

你倆都各自宅了半個多月了,住的樓又這麼近,這段時間就從沒想過聯繫一下週圍還活着的人抱團求生嗎?

隨着樸信惠上線,尷尬的聖母心和感情戲也逐漸向我們走來。

世界末日來了,水都停了,珍貴的飲用水還要澆花,這種不分情況的善良其實是腦殘。

更何況,女主養的還是耐旱植物,真的沒必要頻繁澆水....

再多想一步,既然營造了水比較珍貴的設定,那麼也是不知道這倆人宅大半個月上廁所是怎麼解決的。

至於兩個人的感情戲,更是一段神奇的存在。雖然理解這是想在災難里加一點人性溫情,但莫名其妙的調情真的讓人捉急。

用繩索吊着互相送巧克力醬,送泡麪,交流煮泡麪放一包還是兩包,用對講機閒聊,就是沒有一個人想想怎麼求助,逃出這個人間地獄。誰會相信這是人在面對生死存亡之時的狀態?

玩耍好幾天,又一批喪屍大軍到來,腳步聲密集到兩個人還以爲下雨了,纔想起來着急。還是那個靈魂發問:早幹啥去了?!

主角正經的求生終於開始了,樸信惠想的辦法是去到劉亞仁那棟樓,先匯合再想辦法。

從這裏開始,“迷之戰鬥力”的老問題一直持續到結尾。

讓我們複習一下兩個人在前面都是怎麼活的。女主想扔一根繩子到對面樓的男主家以便傳送東西,結果力氣不夠,繩子落到了樓下,被喪屍給撿到了。

繩子另一頭是綁在桌腿上,喪屍一拽,桌子直接撞向了女主的腰。然後,她就被撞暈了....暈了....

就這戰五渣的體格,讓人覺得逃生應該不是很容易吧。男主雖然是男生,也經歷了艱苦的大半個月,按理說體能也會退化。

然而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女主轉移到對面樓的時候,體力驚人,邊跑邊砍彪悍到不行。這還是那個一撞就暈的人?

出來接她的男主,腿都被抓住了,還是拼死掙扎逃脫了出去。

主角光環,一節更比六節強。

一到主角就開“超能力”,導致煽情的部分完全起不到作用。比如兩個人又絕望了,打算拿撿到的槍殺死對方然後自殺,一了百了。

但是看到這個情節,完全沒有辦法動情。因爲前面同類的劇情告訴我們,先營造絕望的情緒,再給個希望,就是這部電影的套路。

果然,槍還沒開呢,救援隊的直升機就來了。

逃到屋頂等直升機的部分,又是反反覆覆把套路玩到膩。喪屍近在咫尺,鏡頭一轉先拍女主,下一秒男主就逃脫了,也不知道是怎麼逃的,反正就是擁有神祕戰鬥力。

放着悲壯音樂外加慢動作,以此表現被逼上絕路的情緒。觀衆情緒還沒上來,直升機就剛好降臨。

題材原本應該是爽片,卻非常執着於讓你失望:每一個你覺得可以反套路、出其不意的地方,都不去做“炸點”,你想的精彩統統都沒有。

每一次要以絕境來煽情的時候,都立刻給主角一條新的出路,情緒一秒沒。

沒人受傷,沒人犧牲,前面剛鋪墊的艱難處境下一秒立刻推翻,各種戰無不勝,這還讓觀衆怎麼感覺到爽?

無論喪屍還是其他災難題材,除了感官刺激,“人性”纔是這類電影裏要展現和深挖的主題。韓式喪屍榜樣《釜山行》有多會拍人?叔在吐槽《釜山行2》的時候就提過,孔侑這個角色的人性轉變是豐富且立得住的。

他本來是一個利益爲上的基金管理人,受到女兒影響,意識到自私無法使自己活下去,最後犧牲自己救了女兒,整個轉變過程邏輯在線、真實可信。

反觀《活着》裏的劉亞仁和樸信惠,角色功能是不清晰的。除了結伴打怪,完全沒有感受到兩個人爲對方的世界觀帶來了什麼影響。

劇情在中段的時候鋪墊了一個樸信惠恐高的梗,本來以爲埋了一條劉亞仁會鼓勵她戰勝自我的線,結果不了了之。那這段閒談的意義又是什麼?

整體看下來,這部電影如果變成一個宅男利用各種遊戲裏的技能獨自闖關戰喪屍的設定,至少比現在有新意。

而說到“沒有新意”的問題,這部《活着》除了敘事懶惰,最讓人覺得無趣的地方還有“撞梗”。

無人機勘察逃跑路線、傳遞繩索、撞喪屍,這些橋段看起來似乎還挺新鮮?

然而2019年的韓國災難片《極限逃生》早就用過了。這部電影裏兩個主角要逃離被毒氣籠罩的城市,啥都看不見的時候,正是很多好心人的無人機飛過來指引路線。

說起來《活着》和《極限逃生》還有不少相似之處。都以都市災難爲背景,都是男女主角攜手逃亡。

後者口碑更好的原因就在於鋪墊和故事展開不矛盾,逃生技能聚焦在了“像攀巖那樣爬到大樓頂層”。爬樓難度層層升級,觀衆也隨之越來越緊張。

而《活着》有啥技能升級嗎?從頭到尾都在開光環,已經都讓人懶得猜結局了。

除了故事爛,《釜山行2》和《活着》接連口碑撲街,也反映瞭如今韓式災難片的問題:世界觀設定得很大,也會跟隨熱點關照現實,但過於強調娛樂性,結尾往往輕飄飄,沒有什麼值得深思的地方。

《活着》不停提到“要活下來”這個主旨,算是給在疫情中的我們傳遞希望。但看完全片,誰又能對這種全靠主角光環的求生方式共情呢?

既然想要加入“現實主義”,那麼就請真的現實一點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