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陇木峒,满目葱郁,花果飘香。

任白湘包的饺子美味地道,受到来陇木峒游玩的客人们的好评。

彭国义在老伴的饺子店帮忙。

满腹都是诗情、满目都是画意的彭国清老人。

快人快语、幽默风趣的吴敬玉老人。

陇木峒村第一书记姚勇见证了携手返乡的老人们的幸福生活。

彭国清、彭国义兄弟都爱诗词,饺子店成了兄弟二人的“创作基地”。

彭国清老人用笔墨书写陇木峒。

陇木峒的人们怀着豪情,正大踏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彭国清、吴敬玉老两口家的院子里,众人聆听老人吟哦诗词,回忆往昔,感慨当下。

好客陇木峒。彭国清老人在自家果园里为客人们摘桃子。

文/图 陈玉娥

盛夏时节,保靖县迁陵镇陇木峒村,山风习习,满目葱郁。在这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中行走,远离了城市的浮躁与喧嚣,感受到村庄的洁净与平和。

此时,正是村中四百余亩“金艳”猕猴桃挂果的季节。肆意生长的果实与绿叶,映衬着人们的笑脸,令这个土家族自然古村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金色的光芒。

在猕猴桃果园的坡顶上,我们一行遇见了山东老太任白湘,走进了她刚刚经营一年的饺子店和小卖部。

陇木峒村第一书记姚勇说,今年67岁的任老太经营饺子店不为赚钱,一是因为她看到陇木峒这几年来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游客如织,确实需要餐饮配套服务,二是因为她向来勤快,闲不下来,一心想让自己和老伴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充实。一举几得,所以在随老伴回到陇木峒10年后,利用北方人擅长做面食的特长开了这家店。

任老太出生于1953,系山东省黄岛人。1979年,刚26岁的她去到内蒙古自治区鄂旗大杨树镇东方红农场7队探亲,认识并嫁给了从湘西远道而来、进入同一农场5队工作的保靖陇木峒人彭国义。结婚四十年来,因湘西偏远、交通不便、工作繁重、忙于家庭等因素,她与丈夫每回一次陇木峒,都要做很久准备、历经很多周折。于是,陇木峒成了老两口思绪中的故乡、念想中的远方。

2009年,按湘西习俗,彭国义三兄弟回到陇木峒给父亲立碑,任白湘随着丈夫回到湘西。这一次,陇木峒日新月异的面貌令她十分震惊:所有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与她旧年里看到的大不一样。那年,距离村中能人彭运江当选村主任刚刚三年时间。三年,不长也不短,但这位能人苦苦探索,努力践行着“我要带领大家共同脱贫”的誓言,彻底改变了陇木峒留在人们心中贫穷落后的旧有印象。

那年回乡,她就对老伴说:“原来陇木峒这么美!叶落归根,我们一起留下来,在这里养老,也和村民们一起为这里的发展尽一点力。”

十年来,陇木峒村坚持走集体产业发展促脱贫的路子,十年来一路摸爬滚打,发展了休闲服务为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如今,合作社成立了,陇木峒花开了,猕猴桃挂满树枝了,人们的腰包鼓了,村容村貌好了,人的精神面貌与秀美的自然风景相得益彰,“省级民主法制示范村”“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州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精品村”等荣誉成为这个村庄闪亮的徽章。

任白湘、彭国义老两口见证了家乡最快速的变化和最伟大的发展。眼见村里的旅游风生水起,游客越来越多,两位老人心情舒畅又兴奋,一直想着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参与到发展的潮流中。2019年7月,山东老太任白湘的饺子店开张了。地道的北方面食、干净整洁的坡顶小店吸引了众多游客,更重要的是山东老太好客爽朗的个性赢得了八方来客的好评赞誉。任白湘与她的小店成为陇木峒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块亮丽名片。

“任阿姨开店,真不是为了赚钱。很多客人到店上吃饺子、买东西,只要说店子干净、饺子好吃、老板人好,她就要打折,或是干脆请了别人吃。”听到陇木峒第一书记姚勇这样介绍自己,任白湘开心得笑道:“是这样,是这样。孩子们都在北方安家立业了,人也年纪大了,不图钱,就图自个儿高兴,图大家来陇木峒玩得开心。”

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陇木峒的旅游也受到了影响。开店一年,其中好几个月不能开门营业,眼下生意也不是很好。但任白湘十分乐观,她说情况正在好转,又说:“今天不忙,我给你们下饺子吃,不用钱。”

见证了陇木峒这重要十年的,还有彭国清夫妇。

现年78岁的彭国清是彭国义的哥哥。1958年,16岁的彭国清进入北京一所机械学校学习,毕业后去到黑龙江省密山县铁道兵851农场工作,这里隶属王震将军领导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北大荒的艰苦环境中,他当过文艺宣传员,开过拖拉机,并升任兵团某机务连长,后来又调至内蒙古鄂旗大杨树镇东方红农场7队工作,直至退休。

彭国清的老伴、现年77岁吴敬玉老人系保靖迁陵镇人。1963年1月,经人介绍,她与入伍回乡探亲的彭国清相识相恋并且在当年3月结婚。之后,与丈夫一同离开家乡去到了丈夫工作的地方。此去便是四十年。虽然中途也曾回来过,但始终是短暂停留,因生活的种种羁绊,人生仿佛流落他乡的飘萍。

2010年,彭国清、吴敬玉两位老人看到弟弟彭国义、弟媳任白湘都下定决心回到故乡了,于是也动了这个心思。经过与三个在外工作的子女商量并获得支持,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陇木峒。

在外工作奋斗半个世纪、最终携手回归家乡的老人们,得到了村里的帮扶、关爱和尊重。同时,看到曾经山无色、草不青的家乡现已变成千亩花海、万亩果林的金山银山,感受着陇木峒全村乡亲正大踏步迈向更加美好未来的豪情,所有的一切,都令这位曾经的战士触景生情;秀美富丽的家乡山水,幸福安定的晚年时光,更令这位胸中本有诗情画意的诗人激情澎湃。诗词、字画成为老人记录陇木峒美好当下、抒发内心激情的最佳途径、最好方式。他曾写过一首《故乡情》:

塞北耕耘岁月长,还乡梓里爱花香。

清晨散步三公里,夜晚吟诗四十行。

夏赏荷塘花吻蝶,秋观土寨果呈黄。

闲时冬至宾朋聚,酉水滩头共举觞。

字里行间,现世安稳,未来可期。

弟弟彭国义像哥哥一样也爱写诗。如今,兄弟二人坚持写诗赋词,每每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都会陇木峒村的微信群中,外地工作的儿女们、身边的乡亲们都会在群里为两位老人点赞。

现如今,彭国清老人已成为保靖县以及湘西州诗词协会的会员。

与彭国义、彭国清夫妇相识的第二天,我与姚勇等一行三人再次来到彭、任二老的饺子店。碰巧的是,彭国清也一同到达了饺子店。众人齐聚畅谈往事,言辞之中透露着满满的幸福。

席间,我们饱尝任白湘老人亲手包的山东手工水饺,品读彭国义老人为陇木峒抒写的美好诗词,欣赏彭国清老人笔走龙蛇、一气呵成的书法作品,倾听吴敬玉老人细细诉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午饭后,我们一行人跟随彭国清回到了他与吴敬玉的温馨家园。两位老人麻利地在院坝里摘桃子并热情地招待我们就座。一边吃着美味的桃子,一边聆听着吴敬玉老人回味四十年来背井离乡的种种滋味,以及她与丈夫相识相知、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往昔的人事令人感慨万千。

原来,她一开始便是认识彭国清的父亲和哥哥的。彭国清当兵后第一次回乡探亲,他与她经人介绍有缘相识。在没问及家庭成员姓名的情况下,吴敬玉第一次去了他家见家长。进得屋来,才发现他父亲和哥哥都是自个儿的熟人,果然,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一时,三人话多起来,彭国清反倒成了这个家里的“生人”,奇妙的缘分、有趣的情节令在场人捧腹大笑。

看得出来,彭国清是爱极了吴敬玉的,一任让她“调侃”,也不出声。

吴敬玉继续调侃老伴道:“我随军没有工作,四十年来,我是家里掌勺人。虽然只是做做饭,但功劳可大着咧!”她转身对老伴说,“如果没有我把买来的米做成饭,把买来的菜做熟,你过得下去吗?”彭国清悄悄扯扯老伴的衣角想打岔,但吴敬玉没有给他机会,而是打机关枪似的继续大声说:“莫扯!我要说,这辈子只有你对不起我的,没有我对不起你的。你当兵不在家,公公生病和去世时,都是我去借钱、我孝顺老人的。我现在的三个儿女都像我,也很孝顺我们老人。”听到这里,彭国清有些激动,显然,老伴的话勾起了往昔一些悲伤的回忆和对当下幸福生活的感慨,眼中竟然涌出了泪水。他用衣角揩干泪水,沧桑的脸上又露出了微笑。

我们愉快地度过了四个多小时,转眼就到了傍晚。在吴敬玉老人的盛情邀请下,我们留下来与二老共享邻居刚刚送来的新鲜枞菌。五副碗筷,一份枞菌炒肉,菜简味绵长,此情此景,回味无穷。

风风雨雨,不离不弃,相伴离乡,携手还家。这一切的一切,不过生活,就是生活,生活的意义在平凡里,平凡的生活里有意义。

(湘西网-团结报)

(陈玉娥)

(孙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