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做到“米袋子”“钱袋子”二者兼得?7月28日,“决胜2020•河南更出彩”系列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桐柏县月河镇沈庄村,在这里见证“虾稻共作”新模式:在确保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多了一份养虾的收入,农民实现了粮袋和钱袋双丰收。

“以前种水稻,忙一年就能挣个几千元,自从开始稻虾共作,每年光卖小龙虾,10亩田就能为我家带来3万到4万元的收入,去年还成功脱了贫,日子越过越红火!”67岁的贫困户刘万志在自家的养殖田边,掐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兴奋与激动写在脸上。

刘万志是桐柏县尝到“稻虾共作”模式致富甜头的众多农户之一。

桐柏位于千里淮河的源头,属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境内河流众多,沟渠纵横,有大小河流58条,塘堰坝9886余处,自然水面28万亩,水质良好,适宜于多种南北方淡水水产品的生长,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

月河镇党委书记徐庆山介绍稻虾共作模式

据月河镇党委书记徐庆山介绍,过去水稻收割后,因为没有适宜耕种的农作物,水田长时间闲置。为提高耕作利用率,桐柏县多次考察论证,决定在全县大力发展小龙虾养殖产业,推广“稻虾共作”模式,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7年,桐柏县月河镇从沈庄村干部300亩示范田开始,开启了稻虾混养、有机种养的良性发展模式。至今,全镇小龙虾混养田已达2.1万亩,一地双收,年景最好的时候每亩净收入万余元,不少农户因此发了家。

桐柏县“虾稻共作”一年养殖两季龙虾,龙虾为稻田“除草、松土、增肥”,稻田为龙虾“供饵、遮阴、避害”,种养结合的模式下亩产龙虾150公斤、水稻400公斤,每亩纯收益5000元以上,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一稻两虾”,有效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

“小龙虾对水质变化十分敏感,在它们生长过程中,不能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农药,否则会造成小龙虾大量死亡,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徐庆山说,稻虾共作不但减少了污染,还改变了稻田的生态。

记者注意到,在沈庄村党支部办公室展示着当地有机种养的农产品,注册商标“清淮浸月”的有机大米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这米虽然产量不高,可一斤能卖到八九元,线上线下都俏销。”沈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光斌说,现在村里人带着自家产的大米走亲戚都倍有面子。

据了解,目前在沈庄村的示范引领下,桐柏县小龙虾产业遍地开花,全县5000余人从事龙虾生产,以小龙虾为主的农家乐、餐厅有30余家。全县600余贫困户依靠养殖龙虾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

(来源:大河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