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生產中,如何做到“米袋子”“錢袋子”二者兼得?7月28日,“決勝2020•河南更出彩”系列主題採訪活動來到桐柏縣月河鎮沈莊村,在這裏見證“蝦稻共作”新模式:在確保水稻產量的前提下,多了一份養蝦的收入,農民實現了糧袋和錢袋雙豐收。

“以前種水稻,忙一年就能掙個幾千元,自從開始稻蝦共作,每年光賣小龍蝦,10畝田就能爲我家帶來3萬到4萬元的收入,去年還成功脫了貧,日子越過越紅火!”67歲的貧困戶劉萬志在自家的養殖田邊,掐着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興奮與激動寫在臉上。

劉萬志是桐柏縣嚐到“稻蝦共作”模式致富甜頭的衆多農戶之一。

桐柏位於千里淮河的源頭,屬南北氣候過渡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境內河流衆多,溝渠縱橫,有大小河流58條,塘堰壩9886餘處,自然水面28萬畝,水質良好,適宜於多種南北方淡水水產品的生長,素有“魚米之鄉”之美譽。

月河鎮黨委書記徐慶山介紹稻蝦共作模式

據月河鎮黨委書記徐慶山介紹,過去水稻收割後,因爲沒有適宜耕種的農作物,水田長時間閒置。爲提高耕作利用率,桐柏縣多次考察論證,決定在全縣大力發展小龍蝦養殖產業,推廣“稻蝦共作”模式,促進貧困戶脫貧致富。

2017年,桐柏縣月河鎮從沈莊村幹部300畝示範田開始,開啓了稻蝦混養、有機種養的良性發展模式。至今,全鎮小龍蝦混養田已達2.1萬畝,一地雙收,年景最好的時候每畝淨收入萬餘元,不少農戶因此發了家。

桐柏縣“蝦稻共作”一年養殖兩季龍蝦,龍蝦爲稻田“除草、鬆土、增肥”,稻田爲龍蝦“供餌、遮陰、避害”,種養結合的模式下畝產龍蝦150公斤、水稻400公斤,每畝純收益5000元以上,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一稻兩蝦”,有效提高了農田利用率和產出效益。

“小龍蝦對水質變化十分敏感,在它們生長過程中,不能使用任何化學肥料、農藥,否則會造成小龍蝦大量死亡,可以說是得不償失。”徐慶山說,稻蝦共作不但減少了污染,還改變了稻田的生態。

記者注意到,在沈莊村黨支部辦公室展示着當地有機種養的農產品,註冊商標“清淮浸月”的有機大米放在最顯眼的位置。

“這米雖然產量不高,可一斤能賣到八九元,線上線下都俏銷。”沈莊村黨支部書記楊光斌說,現在村裏人帶着自家產的大米走親戚都倍有面子。

據瞭解,目前在沈莊村的示範引領下,桐柏縣小龍蝦產業遍地開花,全縣5000餘人從事龍蝦生產,以小龍蝦爲主的農家樂、餐廳有30餘家。全縣600餘貧困戶依靠養殖龍蝦走上了脫貧致富道路。

(來源:大河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