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閘之隔,進入道閘裏面每月要收150元,外面不收費,車子就都停在外面的小樹林了。”近來,一則短視頻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視頻裏介紹的,是上海部分農村地區試點探索物業管理新模式後,引發的一系列新矛盾。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上海鄉村地區風貌有了明顯提升,村民對人居環境也有了更高的需求。爲此,不少農村開始借鑑城市物業服務標準和內容,爲村民提供維修、保潔等系列物業服務。其中,一些居住區域集中的村居開始實行“封閉式”智能停車收費管理,也即視頻所提到的“道閘”系統。

出乎意料的是,標準化物業的管理效果並不如設想那般美好。


車主們將車停在外面小樹林中

停車亂象普遍外溢

記者首先前往視頻拍攝的地點——浦東新區合慶鎮益民村。

沿着青暮路自東向西走,過了益民橋後,便可看到通向南側的第四村民組的鄉間道路上,設置了收費道閘。閘機上的屏幕顯示,這套智能停車收費系統於今年2月20日啓用,一旁還豎着兩塊牌子,一塊介紹了“智能停車收費系統”停車包月操作流程及說明,另一塊則是益民村的村民公約,公約裏對停車規範進行明確,還公示了收費標準:“益民村經濟合作社社員享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相應補貼,車輛免費通行(包括直系親屬車輛),非益民村經濟合作社社員的小型車輛月繳費150元/輛,大型車輛月繳費800元/輛,均需備案登記。臨停小型車輛首小時免費,停放5小時內收費5元,超出則按每小時5元計算,24小時50元封頂。”

由於要做到“封閉”管理,村裏每個出入口都能看見類似的設置,有的僅相隔幾十米。不過,接連查看了幾個閘機口後,記者發現,不少車輛並未進入村內道路,而是選擇停在了村外的公共道路上。


圖爲浦東新區合慶鎮益民村民委員會

在四村宅一路路口,3輛機動車就停在距離閘機不到10米的空地處;四村宅二路路口的閘機外,10多輛機動車則停放在公共道路的兩側,由於道路狹窄,大半個車身已然壓入路邊的綠化中,路邊的行道樹則成了車位之間的天然分割線。就在記者駐足觀察時,一輛轎車從路邊啓動,地裏溼漉漉的泥巴也因此被帶到了路面上,潔淨的水泥路面上驟然多了一抹黑色。

類似的現象在合慶鎮向東村也存在。記者沿着凌白公路前往向東村,還沒到地圖上顯示的村莊入口處,便看到馬路邊的行道樹裏,見縫插針地停了一排車,地上的草皮經過長時間碾壓也早已不復存在。“最近很多車都停在這邊,裏面要收費的。”有村民如是說,記者隨後查看銘牌發現,收費標準跟益民村基本一樣。

向東村的村域面積不小,出入口多,但由於道路狀況、寬窄不盡相同,且不完全互通,閘機的設置也需費番心思。記者在村居里穿行發現,除了幾個主要的出入口,還有不少鄉間小路未能納入“封閉管理”中,這些地方也成了車輛的停放點。就連距離村子百米開外的高架下方空間,也被車主們發掘利用起來。

管理手段爲何引不滿

王先生租住在合慶鎮向東村,在村裏這份停車管理規範剛推出時,他就表達了包括自己在內的諸多租戶的不滿。

“我租住的房屋自帶院子,平日裏停車並不佔用道路資源,所謂的‘資源佔用費’並不合理。”他認爲,目前設置的道閘只是一種收費方式,所謂的停車管理根本沒有體現。“如果要規範停車,應該是對村內道路進行統一規劃,劃設停車位,可目前什麼都沒有。”

記者走訪時也發現了這一問題。沿着朝陽路從1號閘機口進入向東村,走到向環路,可以看到路邊用黃線劃設了禁停區域,但並無停車位劃設,道路兩側停滿了車輛,讓原就不寬的鄉間道路更爲狹窄。再往西走百餘米,纔看到由綠化帶改造的幾個車位,不過數量不多,這也導致仍有車主會隨意停靠在道路兩側。

只收費少管理,哪怕享受補貼政策的村民,也對此有些微詞。浦東新區川沙新鎮界龍村推行智慧停車收費系統時,就有不少人撥打上海12345市民服務熱線,希望明確收費依據、用途等。村民徐女士介紹,所謂的村民公約並未徵詢過村民意見,程序上不規範,“而且,我們村住着很多外來務工人員,他們本來就是價格敏感人羣,這個停車費一收,人家何必跑這麼遠租房呢?有不少租戶搬離了這裏。”她的說法也得到了村口一位老年村民的贊同。這位村民補充道,“每個村的費用都不一樣,月租從100元到150元不等,短時停車費用也不一樣,依據到底是什麼?”

順着村民的指引,記者前往距離界龍村不遠的欄杆村查看收費細則,這裏小型車月租費爲100元,臨時停車1小時內免費,超過1小時按5元/小時收費,24小時30元封頂;大型車月租費爲250元,臨時停車1小時內免費,超過1小時按8元/小時收費,24小時100元封頂。

而經常去閔行區浦江鎮聯民村工作的桑先生,對於村裏設關卡的行爲也十分不解。“很多單位在聯民村設有實驗基地,有時候實驗一做就是一天,憑空多了一筆開支。”


圖爲停車場道閘 資料圖

能否兼顧各方訴求

利用價格槓桿來解決農村地區停車矛盾的思路,本意是好的,也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道路資源緊張的壓力。比如,浦東新區合慶鎮東風村的閘機還未建好啓用,就有村民問詢進度,“現在村裏車輛太多,都是亂停亂放,根本沒法走,有道閘限制外來車輛,會改善很多。”但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後,停車亂象外溢也令人始料未及。對此,有無“兩者兼顧”的辦法呢?

上海財經大學城鄉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錦華介紹,隨着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引進物業管理有助於維護秩序、提高安全性和居住品質。然而,管理不應僅限於形式上的控制,應當能夠提供實質性的益處,如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安全、增加綠化和休閒空間。若管理措施未能做到這些,僅是增加了村民和租戶的經濟負擔,那它就很難獲得羣衆的廣泛支持。

目前,部分農村物業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典型的管理優化問題。管理模式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充分聽取村民和租戶聲音,找到平衡點。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政策與發展研究系教授饒靜說,對於收取停車費導致的亂象,需組織多層次各方主體進行互動協商,將相關利益方有效地組織在一起,擺擺各自的道理和訴求,提升停車管理質量,形成大家可接受的符合市場水平的停車費標準。“這種形式的協商治理,在很多地方有具體的實踐,關鍵是看地方政府,特別是鄉鎮(街道)以及村級(社區)的組織協調能力。”

在建立協商機制的同時,張錦華認爲,要讓大家普遍接受新的管理模式,需要提升規則的透明度,可通過設立社區監督小組來監督管理過程,確保收費透明且用於社區服務和基礎設施的改善,既能滿足停車需求,又能根據實際收益來改善社區的基礎設施,如改善路燈、增加休閒設施等保持社區環境的整潔和秩序,同時給常住居民和外來長租戶一定的收費豁免優惠,比如發放停車券等,讓居民切實感受到物業管理帶來的實際益處。

文/慄思

編輯/倪家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