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二戰期間,法西斯德國以統治全世界作爲目標而發動戰爭,在與英國奪取海權而最終失敗後,德軍開始意識到陸權的重要性,由於蘇聯的領土比較廣闊,便開始將黑手伸向蘇聯。另外,德軍在經歷了長時間的作戰後,國內的糧食和燃料已經不能足夠爲德軍提供充足的供給,戰爭的爆發也致使國內無法正常進行農業生產,只有馬上將東歐和蘇聯兩個地區佔領,以獲取大量勞動力、耕地和礦產資源,才能化解國內的經濟壓力並就地索取充足的糧食和燃料等軍用物資。

最後,蘇德戰爭爆發,蘇德戰爭是二戰中的重要部分,對二戰勝利的進程具有推動作用。在蘇德戰爭期間,斯大林格勒戰役被稱作世界戰爭史上最爲慘重的一場戰役。而也是這場戰役之後蘇軍才能逐漸掌控蘇德戰爭的主動權,因此,歷史上稱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爲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但是現在有很多人對此產生了異議。

當我們進一步瞭解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就會知道,這場戰役只是蘇聯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開端,而庫爾斯克會戰纔是真正讓蘇聯完全掌握主動權的戰役。這場戰役是德軍對蘇聯發動的最後一次戰略性大規模進攻,在戰役開始之前德軍還試圖從這場戰役中全面奪回戰略主動權,但是沒想到在這場戰役結束時嚐到了失敗的果實,總人數爲50萬的精英部隊也受到嚴重打擊。在這場戰役結束之後,蘇軍擁有了所有的戰爭優勢,完全喪失戰略主動權的德軍從進攻方轉爲防禦方,蘇聯紅軍收復國土的大規模進攻由此開始。

二戰中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當屬庫爾斯克會戰。在蘇聯紅軍做好充分的應戰準備後,德軍改變了之前定好的突襲進攻計劃,對蘇軍發起強攻,用坦克來打頭陣,步兵則跟隨着坦克前進。發起進攻的坦克在陣型總體上呈楔型,以一平方公里一百輛的陣容發起衝鋒。蘇聯紅軍也第一次組建了自己的大規模裝甲戰隊,雙方進行了激烈的對抗,無論是地面作戰還是空中對抗,德軍都無法改變自己走向末路的趨勢,隨後德軍又受到蘇聯盟軍登陸西西里島作戰的威脅,不得不抽調走一部分兵力去支援意大利進行防禦,最終使得德軍成爲了庫爾斯克會戰的失敗一方。

在庫爾斯與蘇聯軍隊的對戰中,德軍還是選擇了自己最擅長的打法——閃電戰,但是因爲希特勒不斷地延後進攻日期,蘇聯紅軍就在此期間不斷地完善自己的防禦體系,所以德軍的閃電戰失效了,他們變成了單純針對蘇聯紅軍的一次次強攻,因此德軍在戰場上雖然小有成果,但它的損失過於慘重了,他們持續進攻的能力越來越弱,如果一直這樣打蘇聯,德軍會失去它僅存的那些精銳力量,所以希特勒就算在庫爾斯克打贏了蘇聯,他的軍隊也無法再進行戰略進攻了,它勝利的唯一好處就是可以讓德國多堅持幾天罷了,其實假如希特勒沒有胡亂指揮,而是讓曼施坦因來帶隊的話,德軍的犧牲和損失會比現在小很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