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还没上市就被电商“滞销”,如今产地低价商贩不来收,谁之过?

夏季是水果大量上市的季节,尤其是在6、7、8月份,上市的水果品种几乎能占全年的一半以上,所以夏季对于很多爱吃水果的朋友来说,可是非常好的季节。然而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的,每当一种应季水果快要成熟,还没上市的那会,网上就出现了滞销的新闻。

说实话,农产品滞销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现在农业发达,产能高,一旦出现水果大年丰产了,自然会因为销售不完而出现滞销的问题,这类问题一旦出现,很多人出于爱心,都会贡献一些力量,帮助农民们渡过难关。

然这几年网上出现的滞销却并非全都是真的滞销,而是被电商“滞销”,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赚取利益罢了。

经常上网购物的朋友,应该知道一个“滞销大爷”的梗(如上图),那就是一位满脸皱纹、一副愁容的老农民照片,在旁边配上“某某滞销,帮帮我们”的宣传词。这个原本是苹果滞销的,在电商上经过各种修改之后,出现了橙子、柠檬、菠萝、黑布林等各种版本的农产品滞销,甚至还出现了许多非农产品的。于是有网友戏称:“产品全滞销,大爷不够用”、“大爷卖啥,啥滞销”。

除了以上的滞销事件之外,还有更夸张的,就是一些电商团队打着助农的旗号,在一些农产品快常熟还没上市的时候,就先在网上发布了“滞销”的信息,然后导致产地低价没有商贩去收购,他们再去发布助农的信息,最后帮助那些被“滞销”的农民卖货。

那么出现了这些情况,到底谁之过呢?

笔者个人觉得双方都有错,首先说说商家那边吧。现在农产品的生意不好做,很多商家为了抢占市场,会想各种办法,效果最好的显然是“悲情营销”,与悲情营销挂钩的往往就是滞销,于是乎各种农产品滞销便应运而生。

这几年最为出名的当属前年的“苹果滞销”和去年的“黑布林滞销”了,都是利用人们的爱心去换取销售,结果如何呢?钱是赚到了,但是水果的口碑崩塌了,结果导致今年价低不说,还没什么商贩愿意去收购了。

再说农民那边,大部分农产品在常温下的保鲜期都不长,尤其是水果一类的,保鲜期更是短,很多农民为了尽快销售出去,也是愿意接受低价的,然而一些商家却对农民说,他们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提高你的农产品销量及价格,于是很多农民在利益的驱使下,被蛊惑配合摆拍各种“悲情故事”。

表面上看,农民们确实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的农产品卖完了,也确实赚到钱了,但却带来了不好的后果。首先,农民种植农产品可不是种一年就不种了,你今年能靠这种方法赚到钱,难道还能年年如此吗?其次是消费者对这些农产品失去了信任,使得这些农产品的口碑崩塌了。

笔者个人觉得,农民们种植农作物,付出了汗水、付出了金钱,将自己农产品卖出去并赚到钱是应得的,但是种植讲究的是长期,并非今年卖完明年就不卖了,所以农民们应该思考是短期利益重要还是长期利益重要。若是不重视起来的话,今年是被电商“滞销”,明年可能就是真滞销了,到时候没有商贩来收购,估计都不会有人可怜。

还有哪些搞“悲情营销”的商家们也是一样,若是长期这样的话,会消耗掉消费者的爱心,到时候消费者不买账就完了。

各位朋友,不知道你们购买过类似的农产品,你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欢迎留言交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