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還沒上市就被電商“滯銷”,如今產地低價商販不來收,誰之過?

夏季是水果大量上市的季節,尤其是在6、7、8月份,上市的水果品種幾乎能佔全年的一半以上,所以夏季對於很多愛喫水果的朋友來說,可是非常好的季節。然而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的,每當一種應季水果快要成熟,還沒上市的那會,網上就出現了滯銷的新聞。

說實話,農產品滯銷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現在農業發達,產能高,一旦出現水果大年豐產了,自然會因爲銷售不完而出現滯銷的問題,這類問題一旦出現,很多人出於愛心,都會貢獻一些力量,幫助農民們渡過難關。

然這幾年網上出現的滯銷卻並非全都是真的滯銷,而是被電商“滯銷”,利用人們的同情心賺取利益罷了。

經常上網購物的朋友,應該知道一個“滯銷大爺”的梗(如上圖),那就是一位滿臉皺紋、一副愁容的老農民照片,在旁邊配上“某某滯銷,幫幫我們”的宣傳詞。這個原本是蘋果滯銷的,在電商上經過各種修改之後,出現了橙子、檸檬、菠蘿、黑布林等各種版本的農產品滯銷,甚至還出現了許多非農產品的。於是有網友戲稱:“產品全滯銷,大爺不夠用”、“大爺賣啥,啥滯銷”。

除了以上的滯銷事件之外,還有更誇張的,就是一些電商團隊打着助農的旗號,在一些農產品快常熟還沒上市的時候,就先在網上發佈了“滯銷”的信息,然後導致產地低價沒有商販去收購,他們再去發佈助農的信息,最後幫助那些被“滯銷”的農民賣貨。

那麼出現了這些情況,到底誰之過呢?

筆者個人覺得雙方都有錯,首先說說商家那邊吧。現在農產品的生意不好做,很多商家爲了搶佔市場,會想各種辦法,效果最好的顯然是“悲情營銷”,與悲情營銷掛鉤的往往就是滯銷,於是乎各種農產品滯銷便應運而生。

這幾年最爲出名的當屬前年的“蘋果滯銷”和去年的“黑布林滯銷”了,都是利用人們的愛心去換取銷售,結果如何呢?錢是賺到了,但是水果的口碑崩塌了,結果導致今年價低不說,還沒什麼商販願意去收購了。

再說農民那邊,大部分農產品在常溫下的保鮮期都不長,尤其是水果一類的,保鮮期更是短,很多農民爲了儘快銷售出去,也是願意接受低價的,然而一些商家卻對農民說,他們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提高你的農產品銷量及價格,於是很多農民在利益的驅使下,被蠱惑配合擺拍各種“悲情故事”。

表面上看,農民們確實在短時間內把自己的農產品賣完了,也確實賺到錢了,但卻帶來了不好的後果。首先,農民種植農產品可不是種一年就不種了,你今年能靠這種方法賺到錢,難道還能年年如此嗎?其次是消費者對這些農產品失去了信任,使得這些農產品的口碑崩塌了。

筆者個人覺得,農民們種植農作物,付出了汗水、付出了金錢,將自己農產品賣出去並賺到錢是應得的,但是種植講究的是長期,並非今年賣完明年就不賣了,所以農民們應該思考是短期利益重要還是長期利益重要。若是不重視起來的話,今年是被電商“滯銷”,明年可能就是真滯銷了,到時候沒有商販來收購,估計都不會有人可憐。

還有哪些搞“悲情營銷”的商家們也是一樣,若是長期這樣的話,會消耗掉消費者的愛心,到時候消費者不買賬就完了。

各位朋友,不知道你們購買過類似的農產品,你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歡迎留言交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