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線城市,跨城養老模式,正逐漸受到老年人羣體的認可和青睞。拿着一線城市的退休金,選擇異地養老的一些老人,在三、四線城市中成爲了中高收入人羣。 

導讀

壹  ||  作爲丁克家庭,直到老伴去世後,90歲的徐玉清才選擇賣掉上海楊浦區的“老破小”房子,投奔遠在安徽馬鞍山的外甥女,並最終住進了當地的養老院。

貳  ||  城裏的中低端養老機構的住宿條件,就像是連鎖酒店一樣:緊湊、無聊、沒有閒適的環境。而鹽城的養老機構,不但自帶院子,他還可以隨時下樓散步。

叄  ||  據泰康之家·桂園社區負責人張競的觀察,大量老人會選擇“居遊”的模式,即選擇更好的居住生態環境,“半年旅居享老+半年居家養老”的模式。

肆  ||  大城市的老年人已經成爲周邊城市養老產業爭搶的客戶。爲鼓勵本地戶籍老年人異地養老,京滬採取的引導性政策方向是將本地養老政策外延至周邊城市。

伍  ||  張勁松表示,異地養老是養老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補充。異地養老得以推動和有效實施,未來還需要從政策支持、宣傳、養老服務資源高效對接等方面下大氣力。

2022年初,李淑芳的丈夫突發腦梗。隨後近一年時間,李淑芳都陪着丈夫在康復治療中度過。但在2022年底,因遇上醫療資源緊張,丈夫在醫院的康復治療無法持續。即使家中請保姆進行24小時護理,丈夫的護理效果依舊不佳。

百般無奈下,她給子女提供了兩個選項:要麼由子女繼承房子並主動承擔老人護理生活,要麼把房子賣掉來支付入住養老機構費用,子女選擇了後者。 

短短几天內,李淑芳賣掉了北京海淀區的學區房,隨後拿着這筆錢和丈夫前往位於廣西南寧的養老社區。 

在一線城市,跨城養老模式,正逐漸受到老年人羣體的認可和青睞。

北京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河北省養老機構收住京津戶籍老人近5000人,到河北社區養老的京津戶籍老人接近4萬人,京津戶籍老人到河北旅居養老達59萬人次。

2023年,上海市官方一項針對近3萬名上海老人的養老服務需求問卷調查顯示,19%的本市戶籍老人有一定的異地養老或康養意願。 

拿着一線城市的退休金,選擇異地養老的一些老人,在三、四線城市中成爲了中高收入人羣。 《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監測統計調查制度》顯示,2020年上海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平均待遇爲57348元/年(4779元/月),此數據爲2020年上海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5%,卻是2020年鹽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1.9%。 

退休金和其他資產性收入足以讓部分老人在三、四線城市入住一家條件不錯的養老院,享受更爲優渥的老年生活。 

與此同時,城市的管理者也在爲這種趨勢提供便利。 

2017年開始,京津冀三地先後打通了醫保異地實時結算,並擁有同等享受機構牀位運營補貼等優惠政策。2021年,上海市醫保、民政等部門開始推進長護險異地結算試點工作。這也意味着,今後上海戶籍老人在蘇浙皖三省的試點機構養老,也能享受上海的長護險待遇。 

京滬悄然向其他城市“疏解”老人的背景是,作爲全國最早一批進入中度老齡化的城市,京滬目前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佔總人口比例均已經超過27%,且老齡化程度呈現不斷加深的態勢,城市養老服務供給面臨巨大壓力。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祕書長張勁松表示,雖然政府在養老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但一線城市養老、健康服務供給不足的矛盾依舊突出,老人入住城區養老機構面臨入住難、費用不斷提高等問題。爲緩解養老服務供給壓力、均衡區域養老資源配置,鼓勵老人異地養老成爲一線城市解決方案之一,異地醫保結算、養老服務異地補貼等政策障礙也在逐步消除。 

01 從上海到馬鞍山

作爲丁克家庭,直到老伴去世後,90歲的徐玉清才選擇賣掉上海楊浦區的“老破小”房子,投奔遠在安徽馬鞍山的外甥女,並最終住進了當地的養老院。

在此之前,她和丈夫一直過着傳統的養老生活——家庭一直未聘請保姆,夫妻兩人在精力好時就買菜做飯、打掃衛生,其餘時間則在樓下餐廳解決一日三餐;日常消費均使用現金支付,水電費、物業費等也都是前往相應的線下站點繳納。 

城市的數字化給90歲的徐玉清帶來的不便逐漸顯現。 

經常性地看病就醫,讓掛號成爲了徐玉清的頭號難題 。由於不會線上掛號或找陪診,她只能早早地趕往醫院,然後排隊等待掛號。即使這樣,她也經常面臨掛不到號的窘境。 

隨着年齡的增長,線下繳費對徐玉清來說也變得越發困難。前往距離一公里左右的話費和水電費繳納處,需要她額外空出半天時間來完成。在去往繳費處的路上,走上幾分鐘,她就需要停下來休息。 

獨自在家養老時,曬牀單被套對徐玉清來說都成爲了一項極具挑戰的任務。而當她需要丟棄稍微重一些的生活垃圾時,上下樓梯都會讓她的哮喘症狀加重。 

她說:“因爲有房子且生活都能自理,所以一直沒考慮住養老機構。只是在老伴去世後,我的身體狀況逐漸下滑,常住馬鞍山的外甥女和我最親,但又不想過多打擾她,所以最終決定去馬鞍山的養老機構。” 

徐玉清入住的中交上航局醫養公司·馬鞍山仁逸康養中心是馬鞍山市花山區唯一一家四星級養老機構,月收費標準根據老人所需的護理等級在3000元—5000元。由於她每月4000元的退休金不能完全覆蓋入住費用,徐玉清還需動用部分存款來支付費用的空缺。 

徐玉清認爲這樣的費用已經很有性價比了。她說:“在上海,稍微看上眼的養老機構費用都是7000元/月以上。在這裏,每天喫飯、洗衣都有專人負責,同時還能有人陪着聊天。以前一個人在家養老時,一天都說不了幾句話。” 

馬鞍山是一座工業城市,在中交上航局醫養公司·馬鞍山仁逸康養中心入住的老人中,許多都是曾經的馬鋼職工以及當地體制內工作人員。另外,還有一小部分老人來自南京、上海、蕪湖等周邊城市,老人的平均年齡約爲84歲。 

徐玉清說:“雖然我能和護理員用普通話溝通,但想和其他老人交流時,還是會因爲口音以及文化差異面臨一些阻礙。” 

02 回到家鄉

1950年,8歲的朱國民跟隨父母從江蘇鹽城出發,開始了“滬漂”生活。數十年的歲月流轉,他的工作與生活都與上海這座繁華的城市綁定在一起,老家的口音也早已融入了上海的韻味。

2022年,在闊別鹽城72年後,81歲的朱國民選擇搬回了老家。 

在一次腦梗後,朱國民行動變得不便。爲了能夠獲得更好的護理服務,同時避免日常喫飯、就醫等問題打擾到子女們的正常生活,去年年初,他決定入住養老機構。 

在選擇跨城養老前,朱國民也曾考慮過上海的養老機構。然而,上海中低端養老機構平均6000元/月的費用讓他望而卻步。在親友的介紹下,他選擇了離家300餘公里的江蘇鹽城東臺緣百年安豐護理院。 

這是一筆很容易算的賬。他說,在鹽城的養老機構,目前單獨住一間房的費用只需4500元/月,而在上海同等服務水平的養老機構至少需要7000元/月。“8000元/月的退休金足夠覆蓋我的護理費和醫藥費,鹽城的養老機構整體環境更好,老家的侄子們還能不定時地來看望自己。” 

在上海,朱國民很難找到抬腿就能到的公園,走路前往最近的公園,除了擔心上下天橋可能帶來的危險,公園也常常是人滿爲患。城裏的中低端養老機構的住宿條件,就像是連鎖酒店一樣:緊湊、無聊、沒有閒適的環境。而鹽城的養老機構,不但自帶院子,他還可以隨時下樓散步。 

在朱國民所居住的養老機構裏,大多數老人都是鹽城本地的居民,其中又以國央企退休職工、退休教職工爲主。朱國民常常和這些老人聊天、喝茶、下棋、逛公園,這些活動佔據了他大部分的時間。 

今年以來,在感覺身體狀況良好時,朱國民會選擇從鹽城的養老機構回到上海的家。他說:“老伴身體條件比較好,回到家後兩人可以相互扶持着養老。但隨着身體衰老,未來肯定還是需要長久住在養老機構,否則老伴和子女的身體都喫不消。” 

03 高檔養老院裏的外地老人

2004年,從一家央企退休後,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李淑芳考取了駕照,隨後與丈夫一同踏上了自駕遊之旅,開啓了他們長達十餘年的旅居式養老生活。北到遼寧東戴河,南到海南省,李淑芳的足跡遍佈了中國的大部分度假勝地。

2022年,丈夫突發疾病,成爲了她養老生活中的一個轉折點。爲了得到更好的照顧,李淑芳決定入住養老機構,日常的護理費用全部由養老金覆蓋。 

在泰康之家·桂園,約30%的長住老人來自廣西之外的省份,其中又以北京老人佔多數。李淑芳形容現在的養老狀態爲“比上班還滿負荷”,但她樂在其中。每天早晨7點,她和丈夫會準時觀看新聞聯播。9點之後,他們會進行半小時的健身操鍛鍊,隨後在健身房進行拉伸訓練。其餘時間,他們也會根據課程安排,參加乒乓球、門球、游泳課、手工藝課等活動。晚飯後,夫妻二人則會在養老社區內散步。 

她說:“在園區遛彎,你會看到許多相互扶持的白髮老人。我們也像大學生一樣定期參加各種課程,這裏的生活豐富度與在家養老或全國旅居養老完全不同。沒有了後顧之憂,我們也無須再打擾子女們的生活。” 

李淑芳特別看重養老機構內的慢性病管理以及急救服務。此前,在全國各地自駕遊入住民宿或酒店過程中,她發現大多數機構都缺乏醫療保障。“老年人永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會先來,因此黃金搶救時間對我們特別重要。我們老人都將養老社區內的安全報警鈴稱爲‘生命線’。” 

在泰康之家·桂園,除了爲李淑芳這類長住老人提供康養服務,機構還爲老人提供短至三天兩晚、長至半年的旅居康養方案。爲此,養老社區內還專門開設了旅居區域並和常住老人區域區分開。 

每年十一月,當北方即將進入供暖季時,泰康之家·桂園就會迎來旅居康養的旺季,這種狀態會一直持續到次年四月。從2022年9月開業至今,養老社區已接待過超1.3萬來此短期旅居的老人。 

泰康之家·桂園社區負責人張競的觀察是,選擇來桂園進行旅居的老人,總體上收入水平和對生活品質的要求都較高,其次身體狀況良好,興趣愛好廣泛,會積極熱情參與各類活動,且更注重沉浸式深度體驗類的活動。並且,大量老人會選擇“居遊”的模式,即選擇更好的居住生態環境,“半年旅居享老+半年居家養老”的模式。

張勁松的調查也顯示,選擇異地養老的老年人年齡以70歲至80歲爲主,身體多數能夠自理或者不需要太多的照護。其中,家庭條件更好、收入更高的老年人羣,異地養老方式更偏旅居,會去海南等更遠、條件更好的地方旅居。 

爲吸引一線城市老人來旅居養老,近幾年廣西、海南、雲南等地也不斷髮力康養產業。在頂層設計方面,《深入推進“壯美廣西·長壽福地”康養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就提出推動康養產業成爲戰略性支柱產業。具體舉措包括以南寧、柳州、桂林、北海、防城港、欽州等設區市爲重點,建設改造一批適老定居型養老社區等。 

張競說:“目前廣西大多數康養旅居基地更像是度假山莊或大型酒店,缺乏全面的適老化硬件和服務,尤其是缺乏醫療保障配套。醫養融合是老年人康養旅居的有力支持和後盾保證,在康養旅居過程中,越來越多高淨值人羣更加註重緊急救助效率、慢病管理支持、健康照護的康養結合需求。因此,伴隨着旅居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機構自身也需要不斷在助老化設施上做細化。” 

04 小城養老院的新市場

4月30日,13家來自河北秦皇島的康養機構組團進京推介,據《北京日報》報道,這些養老機構各顯神通,有的推出了優惠條件吸引北京老人,有的機構面向北京老人提供牀位費折扣,有的提供輔具免費租賃,甚至還有一家康養機構可以爲北京老人提供菜地,供老人自由耕種。

秦皇島市民政局副局長張豔梅說,秦皇島距離北京很近,但入住養老機構的費用卻僅相當於北京同類機構的三分之一,對北京老人非常有吸引力。

大城市的老年人已經成爲周邊城市養老產業爭搶的客戶

從建立之初,地處河北燕郊的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下稱“燕達養護中心”)就將目標客戶定位於北京的老人。

燕達國際健康城副總裁李海燕說,2006年,企業管理層就預判隨着北京老齡化程度加深,養老服務需求必然快速崛起;其次,集團調研發現大量北京高知、高幹、高收入老人羣體能更快地接受高端養老機構概念,疊加燕郊的區位優勢,集團就決定在燕郊建燕達養護中心。

目前,燕達養護中心已入住近6000老人,其中約95%爲京籍老人。

燕達養護中心只是北京近幾年推動老人異地養老的一個縮影。

爲鼓勵本地戶籍老年人異地養老,京滬採取的引導性政策方向是將本地養老政策外延至周邊城市

在多年運營養老機構中,安徽永太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汪佩的經驗是,受傳統觀念影響,絕大多數老人會選擇居家養老方式。其次,選擇入住養老機構的普通老人大多數年齡超過80歲,他們會渴望親情的陪伴,希望家屬每週來探望自己,而異地養老模式會與這樣的觀念相沖突,所以異地養老模式目前還未能大規模鋪開,短期內面向活力老人的旅居康養看起來更具商業前景。

觀念之外,不同規模城市的醫療服務差距也不可忽視。在三線及以下城市,大量養老機構難以支撐醫養結合發展,無法如一線城市養老機構一般對老年人羣提供日常慢病管理以及強有力的醫療保障等,而這也是短期養老政策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張勁松表示,客觀來講,目前二、三線城市各方面條件還比不上一線城市,城市的服務體系、產業體系還不盡完善,養老機構從硬件、服務能力方面距離老年人的需求還有差距。爲更好地吸引一線城市老年人入住,地方政府應加大力度做好城市環境改造,建設老年友好城市、老年友好社區,同時積極和大城市醫療機構對接,提升區域醫療服務能力。

05 大城市“疏解”老人

隨着中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爲老年人異地養老搭建完善的政策體系,提供便利與支持,已成爲城市管理者的必然選擇

《2022年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概況》顯示,2022年,北京進一步推動養老項目向河北省廊坊市北三縣等環京地區延伸佈局,做好京津冀運營補貼撥付工作,向河北省、天津市共計撥付運營補貼3090.25萬元。

除此之外,北京一些地區也直接向老人發放現金補貼以鼓勵老人異地養老。例如,2020年6月,北京市西城區就明確提出,入住天津、河北以及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和烏蘭察布市等地養老機構的西城戶籍老人,每人每月可享600元的補貼。

與北京類似的是,上海採取的舉措是將長護險結算逐漸延伸至長三角區域的養老機構。2021年3月,《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提出,上海已通過長護險統一需求評估的失能老人,可在異地連鎖養老機構享受長護險養老機構照護費用的延伸結算,首批有兩家連鎖品牌納入。

在京滬向外“疏解”老人的過程中,京滬周邊城市也開始瞄準了市場機遇,以各項舉措主動承接京滬老人的養老需求

2023年3月,河北省就出臺行動方案提出將在環京14個縣(市、區)啓動一批協同養老示範項目。到2027年,環京協同養老示範帶形成規模效應,有效承接北京養老需求。2024年4月,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門聯合發文提出,適時組織津冀地區養老機構普惠簽約活動,吸引京籍老年人異地養老、回鄉養老。

從2018年開始,蘇浙皖三省的上百家養老機構先後與上海簽署了區域養老一體化試點合作協議,內容包括養老人才培訓培養、相關服務標準互認、智慧養老、產業協同發展等。

在緣百年醫養創始人杭太洪看來,目前蘇浙皖三省的養老機構數量衆多,如果機構想吸引上海老人長期入住,還是比較依賴於養老機構被納入到政策試點中,否則養老機構還是更多需要從本土市場出發。其次,如果養老機構能結合當地的旅遊資源,也可以逐漸吸引其他城市老人來機構進行短期康養。

張勁松表示,異地養老是養老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補充。異地養老得以推動和有效實施,未來還需要從政策支持、宣傳、養老服務資源高效對接等方面下大氣力。例如在政策方面,需要梳理從社保、醫保、補貼、醫療等方面的堵點,解決異地養老在醫保(包括長期護理險)、福利補貼、政府養老補貼等方面的政策障礙。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經濟觀察報”(ID:eeo-com-cn),作者:田進,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