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人類戰爭史,前沿科技往往首先應用於軍事領域。如今,人工智能已經成爲新一輪軍事革命的核心驅動力,未來的軍事戰爭也在強烈呼喚AI與軍事深度融合。

2016年,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研發的“阿爾法”人工智能軟件,在模擬空戰中操控三代機擊敗了由退役空軍上校駕駛的戰機。可以預見,人工智能將成爲未來戰爭的核心武器。

近幾年,中國意識到人工智能的戰略地位,並注重新興科技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在此背景下,南京攝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攝星智能”)於2018年9月成立。自成立以來,攝星智能便專注在人工智能技術在軍事防務領域的應用,將最先進的算法模型與國防場景深度融合。

此前,人工智能在安防、零售、金融等民用市場相繼應用落地,但遲遲沒看到人工智能在軍事場景的成熟案例。攝星智能如何敲開了軍事領域的大門?軍事場景與民用場景存在哪些不同? 近日,億歐科創採訪了攝星智能VP張亞琦,與其就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打破壁壘,專注防務領域

在人工智能領域,中美各具優勢:美國在底層技術方面更具優勢,中國在應用落地方面更勝一籌。尤其在民用市場,人工智能應用落地更是風生水起。反觀軍事領域,人工智能落地卻止步不前。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軍事領域相對封閉,AI科技公司很難進入該領域。看似高冷的“軍事領域”實則非常期待人工智能技術的到來,奈何存在諸多障礙。

攝星智能VP張亞琦告訴億歐科創:“以往軍事機關想引進新興技術時,多是以項目爲先導。科技公司會根據需求提供服務,但結果往往不盡人意。”

可以看出,軍事市場與民用市場之間存在着厚厚的壁壘。“壁壘”形成有兩大原因: 其一,軍事領域相對特殊,科技企業無法深入瞭解客戶需求;其二,軍用市場與民用市場存在差別,科技企業的算法模型難以滿足軍事用戶需求。

爲了打破軍事市場與民用市場的壁壘,攝星智能創始人兼CEO楊理想放棄了軍工單位的工作,成立了攝星智能。不過,現實卻潑了楊理想一盆冷水。

2018年正是人工智能市場泡沫破裂的時候,楊理想根本找不到創業啓動資金。無奈之下,他賣掉了自己的房子,與曾經的同事組建了技術團隊。此外,攝星智能積極引進成熟的技術人才,公司的技術人員大多來自BAT、網易、MSRA 等一線互聯網公司,擁有多年 AI 產品落地開發經驗。

楊理想主動跳出體制,並積極引進技術人員,這種做法讓軍民市場的壁壘逐漸消除。 同時,基於自身對軍事行業的深刻理解,攝星智能決定以“軍事作戰指揮”爲核心,不斷開發核心產品。

經過兩年的積累,攝星智能自主研發了防務領域的專用算法,並在2020年相繼發佈了“星智”算法平臺和“星河”軍事知識圖譜。其中“星智”算法平臺更是解決了當前軍事智能應用國產自主開發環境缺失、基礎算法模型重複開發、專用算法模型庫空白等問題。

現階段,攝星智能推出的算法平臺讓軍事指揮系統 “能聽會看”。但是,攝星智能的目標是打造軍事指揮官的“大腦”。爲了讓機器主動思考,攝星智能還會準備哪些祕密武器?

提高效率,解決數據難題

從機械化、信息化到智能化,戰爭形態已經發展到新階段,軍事智能可能成爲決定未來戰爭勝負的關鍵要素。而且,軍事智能化要滲透到軍事系統的方方面面,如軍隊指揮決策、戰法運用、部隊控制等環節。 在這些環節中,“作戰指揮”是核心。

在傳統的軍事作戰中,作戰計劃仍靠人力來完成。 當敵情出現後,作戰參謀需要查閱大量資料來分析入侵的武器;然後,他們會根據我軍武器、部隊情況制定作戰計劃;最後作戰參謀會預演作戰計劃,從而選出最優作戰方案。

“有時,作戰參謀制定作戰方案可能需要花費1天時間。” 張亞琦講述道。很多時候,作戰參謀爲了想出更好的作戰方案,會查閱大量資料,如軍事網站新聞、軍事書籍、武器裝備圖冊等。

如果攝星智能想爲機器安裝“智能大腦”,輔助參謀智能分析軍事情報,全面支撐“軍事輔助決策”。那麼,攝星智能需要整理海量數據,併爲“智能大腦”建設“知識庫”。

在8月1日“建軍節”,攝星智能發佈了自主研發的“星河”軍事知識圖譜,爲用戶提供更加豐富的語料數據庫。

基於軍事領域的特殊性,攝星智能的“星河”軍事知識圖譜是事件級知識圖譜。以“美朝核問題”爲例,“星河”軍事知識圖譜會按照一定邏輯整理該事件,並根據實體類別、國別、功能域分佈提供相關知識圖譜。

“星河”軍事知識圖譜鏈接 https://starkg.starsee.cn/

相比國內其它知識圖譜產品,“星河”知識圖譜在防務垂直領域之數據規模、領域覆蓋完整度、數據權威性等方面都具有領先優勢,能夠更好地支撐防務領域智能應用開發。

“我們構建了包括12大類30小類100萬實體的防務知識圖譜,涵蓋200餘種防務實體類型、130餘種防務事件類型、10萬餘軍事裝備實體數據,數據來源覆蓋88個國家、7個語種、6個戰場空間。” 張亞琦說道。

由於攝星智能長期專注防務領域應用場景,且防務專用語料數據豐富。因此,“星智”算法平臺相比其它算法平臺還具有更強的領域專業性和更高的模型準確度,部分基礎算法如領域知識問答、搜索、裝備能力對比分析等算法準確率可達95%。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產品可以在一分鐘之內提供多種作戰機會,提高作戰決策的效率。”張亞琦興奮地分享道。此外。“星河”知識圖譜可與前期發佈的“星智”算法平臺配合,爲用戶提供靈活的技術模塊選擇,支撐用戶在不同智能應用中的架構設計、開發、部署和落地,快速賦能防務領域智能化轉型。

可以看出,“星河”軍事知識圖譜讓攝星智能的產品結構更加完善。不過,AI與軍事的結合剛剛開始,攝星智能接下來將會如何更好地推動軍事智能化轉型?

彎道超車,掌握戰爭法寶

在冷兵器和機械化戰爭時代,“大喫小”是戰場獲勝的法則;在信息化、智能化時代,“快喫慢”是戰場制勝的法則。在超強算力的支持下,人工智能的反應速度遠超於人類。未來,人工智能將成爲戰爭中最鋒利的武器。

由於人工智能對國家軍事國防領域的影響將是革命性的,各國政府開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在軍事領域的應用落地情況。

2017年4月,美國防部成立“算法戰”跨職能小組,促進機器視覺等人工智能技術在整個國防部應用;2018年俄羅斯外交和國防政策委員會發布《人工智能在軍事領域的發展現狀以及應用前景》,明確將人工智能視爲國家間戰略競爭的重要領域。

在國防軍隊建設方面,無論是機械化還是信息化,中國均與美國有着較大差距。由於人工智能將會徹底革新武器裝備、作戰樣式、部隊體制編制和戰鬥力生成模式,引發深刻的軍事革命。因此,人工智能將是中國軍事彎道超車的最佳助力。

2017年7月,國務院發佈《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該規劃表明,人工智能在軍事領域可以加強國防實力,保證國家安全。

如今,攝星智能已經成功進入到防務領域,並衍生出多重服務內容。攝星智能已推出知識、情報、策略和反深度僞造四大領域產品解決方案。之後,攝星智能還將陸續推出情報、輔助決策等業務領域的智能產品與技術解決方案,爲防務領域用戶提供一站式AI輔助決策解決方案和全棧技術產品。

此外,攝星智能與電科集團、航天集團、國防科技大學、南京大學等數十家龍頭產業、科研院所展開了深入合作,攜手加速人工智能在防務領域的普及應用。未來,在國家戰略的指引下,攝星智能將持續關注人工智能技術的產品落地,讓AI真正深入到防務行業與場景,推動防務智能化升級,爲我國的強軍目標貢獻力量。

攝星智能,堅持秉承客戶第一、結果導向的價值觀,以“使用先進技術,鑄就國防重器”爲使命,從而實現“推動中國軍工邁向新智元”的願景。歡迎軍工背景、人工智能及互聯網領域有志之士的加入。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星河”知識圖譜

企業公衆號

本文來源於億歐,原創文章,作者:張繼文。轉載或合作請點擊 轉載說明 ,違規轉載法律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