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 “鋅刻度”(ID:znkedu) ,作者:史川軒,編輯:李覲麟,36氪經授權發佈。

走到七月尾聲,騰訊預備花費20多億美元收購搜狗的消息不脛而走。

有觀點認爲,騰訊希望補課AI,利用搜狗的AI能力實現更好的業務協調。不可否認的是,AI的確是未來趨勢。對於科技企業來說,在部署AI的過程中都需要從多個維度來捋清楚商業化的軌跡。

在多個巨頭加碼搜索的狀況下,AI商業化的進展,或許最能左右巨頭的未來走向。早早立下決心,計劃“決勝AI時代”的百度,是否真的有了商業化成果呢?

百度AI收入約等於2/5個拼多多

2016年開始,百度創始人兼CEO李彥宏便高調宣佈,“互聯網的下一幕就是人工智能”,旋即以“夯實移動生態,決勝AI時代”爲核心戰略,推出DuerOS和Apollo兩大平臺,一時成爲AI領域行動最激進、佈局也最有野心的中國科技公司。 

然而,跨過千億體量的同時,百度的營收體量卻沒能達到預期,甚至讓外界懷疑其AI變現的時間表。

百度自己的財報中,也沒能展現出關於AI商業化成果的更多細節。

百度收入構成,以搜索、信息流支持的“在線營銷服務”(Online marketing services)業務,構成收入主體,其他業務在內,一律簡而化之,歸類於在“Others”項目中。

這個語焉不詳的“Others”,在2019年佔到百度收入的3成,有300億元之巨。

百度財報的官方解釋,只是籠統地說,主要來自百度雲、DuerOS、Apollo和金融服務(由於度小滿已分拆,不計入報表,基本可忽略),另外,愛奇藝的會員收入也包括其中。如果我們剝離掉愛奇藝的影響,大體可以推測百度AI商業化的規模。

根據愛奇藝公開的會員收入數據,如果我們將愛奇藝的會員費、內容分銷和其他收入全部刨除(愛奇藝的廣告收入是計入百度在線營銷服務的),可以得到百度真正的“Others”業務的大體規模:2017年24.44億元,2018年47.04億元,2019年85.97億元。 

換言之,三年時間,百度已經孵化出了一個體量接近百億元的新業務板塊,且過去兩年的年均增速接近100%。

即便2020年的增速打個對摺,百度的AI業務的近似規模也在120-130億元左右。按2019年的數值,這大體是2/5個拼多多的收入。

這部分業務,是估算百度價值的關鍵。之前,有人對百度AI業務的價值有過討論,比如以分拆業務加總估算,預計在260億美元左右,也有人以“再造一個百度”作估計,約在400億美元。

具有相似點的是阿里雲,同爲大趨勢下的巨頭孵化,又同樣具有較爲明顯的優勢,阿里雲2017年收入破百億元,當時估值在400億美金左右。這樣來看,百度AI業務目前100億元左右的體量,也許同樣能支撐400億美元左右的估值。

三個100億收入

就阿里雲,高盛給出的最新估值在930億美元。有一種說法是,百度AI業務在兩三年後,也有機會達到千億美元的估值。 

接近百度的消息人士告訴鋅刻度,未來兩三年內,百度AI業務有三大分支,即小度助手(DuerOS)、智能雲和Apollo。如果百度AI業務要實現千億美金估值,那麼這三大分支至少也要達到100億級收入。

在小度助手這塊業務中,收入佔比最大的是小度智能音箱。

據Strategy Analytics的數據,2020年全球智能音箱出貨量在1.26億臺,小度在今年Q1全球出貨量佔比在15%左右。因此推算,小度銷量可以達到1800-1900萬臺。

同樣在2020年Q1,小度出貨量在410萬臺,大概2/3爲相對高端的智能屏產品,小度智能屏價位段在199-699元不等,非智能屏的價格多在99-189元之間。從200-250元的平均價格來看,小度在2020年Q1擁有40-50億元左右的硬件銷售規模。

今年3月,小度助手語音交互次數達到65億次,是去年同期的近3倍,智能屏使用時間達到3個小時。6月,與美的簽約,支持旗下多類家電產品,以嵌入的方式,大規模進入其他品類。

不難看出,小度助手的願景很大,未來要做智能家居甚至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操作系統。自有品牌年出貨千萬級,連接數以億計的設備,硬件收入疊加內容購買服務、會員制付費的服務收入……多方面來看,小度助手還期待着更大的上升空間。

百度的雲服務戰略,則主打AI結合的智能雲。

業務數據相對公開, 2018年四季度財報中披露的數據顯示,百度智能雲的季度收入達11億元,到2019年第二季度這一收入上升至16億元,其後百度未再公佈雲業務收入情況。

百度網盤在本週傳出拆分上市的消息,雖然百度官方回應“不予置評”。但當晚,百度股價從開盤時的每股116.46美元,一路攀升,最高漲至每股120.45美元,收盤時股價爲每股119.82美元。粗略計算,百度市值一夜上漲14.25億美元。

百度網盤用戶規模超7億,月活躍用戶超1億,累計付費用戶達數千萬。去年極光大數據公佈的數據顯示,百度網盤月活佔有個人雲存儲市場份額的82.9%。有資本人士分析,如果百度網盤分拆在科創板獨立上市,按照30倍的市銷率算,保守估值可以達到300億至400億元。

百度智能雲曾在2019年定下內部目標:百億市值。在雲服務市場,百度智能雲的市佔率各有說辭,在廠商中排名也有差別,比如,市場研究機構Synergy Research發佈的《2020年第一季度雲和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服務調查》顯示,百度智能雲在中國市場份額排名第三。

對於這一觀點,持相反意見的人不少。但在細分的AI雲服務市場,百度擁有最多的AI產品數量,整體調用量、市場份額方面名列第一,卻很少有人質疑。

從趨勢上看,雲計算與人工智能的融合速度處於加速度,雲計算開始從雲端智能過渡爲AIaaS(人工智能即服務),根據IDC報告,中國AI雲服務市場2020至2024年CAGR(複合年均增長率)將達到93.6%,百度受益於這種趨勢,加之遠程辦公、線上會議、遠程教育等拉動市場增長,智能雲兩三年內跟上市場平均增速,機會不小。

剩下的Apollo業務,一直以來都被視作是這三者中距離商業化最遙遙無期的業務。結果,Apollo恰好趕上新基建的發展趨勢。

上半年,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羣頻繁趕各種項目簽約現場,商業化解決方案“ACE交通引擎”,在北京、長沙、滄州等十餘城市落地,成爲各城市智能交通建設的座上賓。有內部人員對鋅刻度表示,這樣的變現速度和規模,他們也沒想到。

今年6個月的時間裏,百度拿下智能交通數十個項目,全國7個千萬級訂單中,一家拿了4個。一個公開可查的數據,攬獲重慶永川區“西部自動駕駛開放測試基地”項目,中標金額爲5280萬元。這部分變現快,也相對成熟,今年4月,百度出了一個“Apollo智能交通白皮書”,公開披露商業解決方案就有9項,包括智能信控、智能公交等。

單是新基建這波項目收穫,Apollo估計全年有10億體量的收成。此外,百度的車聯網業務智能交互系統也已裝載到60%的上市新車中。

這塊業務的優勢是有爆發力,百度無論技術儲備或者路測牌照,都較有優勢。一旦技術成熟,獲准運行,再加上政府項目或者向車企輸出解決方案,收入體量就會可觀。

2019年,阿里雲的收入350億元左右,撐起了近千億美金的估值。如果純粹從規模上看,未來兩三年,百度AI業務實現300億規模的可能性並不小。

AI商業化驗證三件事

對百度本身來說,假設未來兩三年內,AI順利商業化,培育起三個100億級新業務。那麼估值百億或千億美金就不再是重點,重點在於其業務結構將一改過去過度依賴廣告收入的模式。 首先,AI戰略的正確性是其商業化路徑中至關重要的一點。互聯網公司的戰略調整按照年來計,面對巨大的不確定性,大公司最怕的是押錯寶、賭錯賽道,空耗時間和資源。

移動互聯網時代,百度兩三年的舉止無措,釀成了現在的被動。百度當下的主旋律,是“以投入換增長”。百度不怕投入,而是投錯方向,投進去沒有真正的增長。

百億級規模,是驗證新業務戰略能否成的一個合適標尺。有了戰略要有很好團隊去執行,特別AI業務,大量“從0到1”探索。

其次,組織和人才也是一大重點。

如果新業務能形成百億級業務,特別是小度助手和阿波羅這樣的業務,起步都不那麼容易。既然能帶到100億規模,業務站住腳且規模領先,說明業務的領軍人物是能打的,這是新業務平穩發展的重要保障。

最後一點,是保持不止於技術的先發優勢。AI只是一個技術,即便百度技術領先,也並不代表商業一定成功。

AI需要數據驅動,在未來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更可能在用戶、場景以及相應數據上。因此,百度的AI要在其選定的關鍵場景和戰場上,建立起規模性的業務,先發優勢才能說真正穩了。

如果DuerOS和Apollo這些業務,兩三年內,都在第一時間達到100億量級,對應生態雛形就有了,優勢資源會不斷向其集中,對後來者來說,追趕的難度會非常大,除非有更加顛覆的技術或者產品。

今年以來,美團、拼多多、京東紛紛進入千億美金俱樂部,加之騰訊、阿里、頭條系均在加大搜索佈局,百度的處境更有挑戰性。

大型科技公司在產業中的生態位,是不斷變化的,不停的技術迭代會不斷重組商業版圖,就像一個城市的興衰,本身或許沒什麼改變,只是緣起於一條河流的改道或者臨近鐵路的興建。真正關鍵要緊的,在變局下是否能把握住不斷演化的趨勢,並能提前做出部署。

如果AI的趨勢是確定和延續的,那麼百度接下來的產業版圖,可能又會是另一番面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