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有言“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这句话用在中国古代王朝的发展历程上可以说是严丝合缝。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社会中,出现的王朝有数十个,有的长达数百年,有的则仅仅只有几十年,但是不管时间的长短,他们都难逃盛极必衰的命运,只不过有的是一衰到底以至灭亡,而有的则是曲折的衰落,在不断走低的过程中还能创造一些高峰出来,这些高峰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兴,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中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中兴”。

1、少康中兴

夏禹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朝代,由大禹的儿子夏启所建,夏启在位时通过武力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但同时也“荒于音乐与饮食”,并在晚年发生了武观之乱,以至政局动荡。夏启死后他的长子太康即位,自小娇生惯养习惯享乐的太康即位后生活更是腐败,只顾游玩享乐而不理朝政,经常外出狩猎数月不归,最终被有穷氏的首领羿夺取了统治权,太康也被流放,这就是“太康失国”。夺取了政权的羿并没有自己称王,而是先后立太康的弟弟仲康和仲康的儿子相为王,但不久就赶跑了相自己称了王,不过称王后的羿并没有比太康好到哪去,同样喜好射猎而不理朝政,最终被部下寒浞所杀,篡位后的寒浞为了防止相的势力复兴,命自己的儿子杀掉了相,不过在相被杀时他已经怀孕的妻子后缗逃到了母家,并生下了儿子少康,为夏朝的中兴留下了希望。

夏朝疆域图

少康从小就立志要夺回天下、复兴夏氏,平常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作战的本领,长大后的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组织余下的夏氏民众设官分职,后来终于在夏氏遗臣的帮助下击败了寒浞,夏朝由此复国,在他的治理下夏朝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因此他统治的时代被称“少康中兴”,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出现以“中兴”二字命名的时代。

2、宣王中兴

周宣王像

周宣王姬静,西周第十一代君主,他爹周厉王姬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说的就是他,国人暴动也是发生在他当政的时候,最后周厉王被赶出了都城逃到了彘,并最终死在了那里,姬静则在召穆公、周定公以及众诸侯的拥立下继承了君位,也就是周宣王。

西周国人暴动

周宣王即位后一改他爹的苛政,下令修复公室、广进谏言、安顿百姓、修缮武器,在政治上任用召穆公、方叔、虢文公、申伯等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则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尹吉甫陆续发起对周边部族的战争,使衰弱的周王室威信得以恢复,诸侯又重新朝见天子,四夷威服,史称“宣王中兴”。但宣王中兴并没有能延续下去,而且正是由它的创建者周宣王一手毁掉的。在位晚年的周宣王频繁发动战争,但接连遭到失败,先是在千亩之战大败于江戎,后来又在南征时全军覆没,再加上晚年的周宣王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在严重损耗国力的同时还加剧了西周王朝的社会危机,宣王中兴最终只是昙花一现。

3、昭宣中兴

汉武帝刘彻像

昭宣中兴指的是西汉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汉昭帝刘弗陵是西汉的第八位皇帝,汉武帝刘彻之子,母亲是钩弋夫人。在汉武帝末年,由于长时期的攻打匈奴和严刑峻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汉武帝下罪己诏,宣布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由于汉武帝已老,这一制度在昭宣时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汉武帝去世后,八岁的汉昭帝即位,在霍光、桑弘羊等人的辅佐下沿袭汉武帝后期政策,休养生息、废黜冗官、减轻赋税,基本控制了汉武帝末期留下来的社会矛盾,扭转了西汉王朝日渐衰颓的趋势,并得以“百姓充实,四夷宾服”,为“昭宣中兴”开了一个好头。

汉宣帝刘询像

但刘弗陵在位十三年就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一岁,而且没有子嗣,后来在霍光的主持下刘询被迎立为帝,是为汉宣帝。汉宣帝刘询最早叫做刘病已,是汉武帝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出生数月就遭遇了巫蛊之祸,太子刘据一门皆被处死,只有襁褓中的刘病已得以幸免,被收留在长安官邸临时设置的官狱里,五岁时遇到大赦才得以放出,为祖母史家所扶养,在汉武帝去世时,留下了两道遗诏,其中一道将刘病已收养于掖庭,并令宗正将刘病已录入皇家宗谱,其宗法地位得到了法律上的承认。

西汉名臣霍光

以往的经历使刘病已得以游历长安三秦,体察了解民情,深知百姓疾苦和吏治得失,这对他施政治国有直接影响。到了公元前74年无嗣的汉昭帝驾崩,继位的昌邑王刘贺因荒淫无行在位仅二十七天就被废黜,于是刘病已得以即皇帝位,是为汉宣帝。即位后的汉宣帝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综合国力最为强盛,史称孝宣之治,而且在以制定庙号和谥号严格而著称的西汉王朝,他还是仅有的四位拥有庙号的皇帝,另外三位是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和汉武帝刘彻。

4、光武中兴

汉光武帝刘秀

公元9年西汉外戚王莽废西汉孺子刘婴为安定公,改元始建国,改年号为新,在西汉王朝的基础上建立了新朝,但新朝政令繁琐且朝令夕改,导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最终仅存在十五年就被推翻。但新朝覆灭之后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军各立天子、相互混战,于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刘秀趁机壮大自己势力,最终统一了中国,重建了汉室天下。公元25年刘秀正式称帝,并沿用汉的国号,年号建武,称光武帝。

西汉末年农民起义

自新末大乱到天下再次一统,历经近20年的时间,此间百姓伤亡惨重,战死和病饿而死者不计其数,到刘秀再次统一天下之后,天下人口是“十有二存”,刘秀即位后为了使饱经战乱的中原之地尽快的恢复和发展,政治上提倡“柔道”治国,改革官制,整饬官风吏治,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经济,到刘秀统治的末期,人口数量达到了两千多万,增长了一倍还多,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5、元和中兴

唐宪宗李纯

元和是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唐宪宗李纯的年号,此时的唐朝正处于日益衰落的时代,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藩镇割据的问题愈演愈烈,部分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自成一国,严重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自唐玄宗之后的历代帝王都对此一筹莫展,但是到了唐宪宗时期这一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唐宪宗即位之后决心“以法度裁制藩镇”,他采纳宰相杜黄裳的建议以武力征伐不服的藩镇,同时整顿江淮财赋,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在他的一顿整治下唐朝自唐代宗以来“垂六十年,藩镇跋扈河南北三十馀州,自除官吏,不供贡赋”的局面,至此大致结束,唐王朝复归于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唐代元和年间藩镇图

但后世史家认为“元和中兴”只是对唐宪宗时期重振朝纲的赞誉之辞,从社会经济状况来看这一时期并没有多少复苏发展的成分,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相去甚远,与前后数朝相比也没有多少明显的起色,唯一值得称赞的也就是在打击藩镇上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尚有“中兴”可言。

6、弘治中兴

明孝宗朱祐樘

弘治中兴指的是明孝宗朱祐樘统治的时期。朱祐樘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儿子,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使成化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同时更定律制、复议盐法,革废一应弊政,并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在他的统治下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是明代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之一,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弘治中兴,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兴之令主”。

7、同光中兴

光绪皇帝

“同光”指的是清朝晚期的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在这两位皇帝统治期间清王朝在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列强入侵的重重压迫下下早已不堪重负,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形容大清帝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政府中一批贤能之臣如恭亲王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张之洞等也开始求富求强,历史上把他们这一时期所做的努力统称为“洋务运动”。

李鸿章,洋务运动代表

在这些人的主持下西方技术、资金和人才得以引进,新式海陆军得以编练,一大批近代军工企业、民用企业以及新式学校也得以创办,就这样中国迎来了皇权专制王朝的最后一个“中兴”——“同光中兴”,历史书上也称之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而这一派“中兴气象”在1894年随着清政府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也一并戛然而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