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即由其领土、自治领、殖民地、托管地及其他由英国管理统治的地区组成的庞大国家,其被国际社会和历史学界视为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统治面积一度达到约3400平方公里。

1688年,英国爆发的光荣革命结束了封建统治,资本主义的确立使得英国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方面得以迅猛发展。1763年,七年战争后,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取了整个加拿大,这标志着英国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海洋霸主。1815年击败法兰西第一帝国后,英国则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在一战之后,英国又夺取了德国殖民地,从而领土面积达到最大,并成为了世界历史上跨度最广的国家。因有有“英国的太阳永远不会落下”的说法,故也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然而,再强大的帝国也有衰落的一天,日不落帝国便是如此。事实上,大英帝国的衰弱从十九世纪后半叶已经开始了。

进入十九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工业化,尤其是德国和美国,他们迅速赶超了英国和法国。虽然无形出口品(银行业、保险等)让英国不至于出现贸易逆差,但英国的贸易主导地位已经开始下降,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比例不断下滑。再加上1873年至1896年的经济萧条,使得世界各国均开始扶植国内工业,英国曾经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小。

到二十世纪初,随着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和南非联邦相继取得自治领地位,大英帝国实际上已经开始从帝国向英联邦转变,与此同时,由于英国在欧洲大陆的防务问题上责任的增大,以及面对德国海军崛起的威胁,使得大英帝国统一的帝国军事框架也已经难以维持,最终英国不得不在1909年同意各自治领拥有自己的独立海军,但英国政府依旧对各自治领内政拥有一定的掌控权。

一战之后,虽然大英帝国在吞并德国殖民地之后,版图达到了巅峰,但战争的巨大开销却使得英国已经无法继续承担维持一个庞大帝国所需要的财政支出。与此同时,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在《贝尔福宣言》(1926年)和《威斯敏斯特法案》(1931年)确立之后,自治领开始取得高度自治权,而英国的立法机构则不再拥有干涉自治领内部事务的权力。

转眼到了二战,在法国迅速战败之后,英国不得不集中精力应对德国的进攻,这使得英国只能放松对各地殖民地的控制。与一战类似,英国虽然同样成为了二战战胜国,但实力却进一步大损,例如工业基础遭到极大破坏,自身的衰弱使得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力度越来越弱,英国最终被迫接受现实,将帝国体制转变为了更为松散的联邦体制,英国也由全球性大国变成了地区性大国。

英国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

1947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迫使克莱门特·艾德礼的工党政府放弃了继续维持英国作为世界一流强国,接受美苏等国的崛起。此后,英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国家先后宣布独立,而这些新成立的国家,有的继续加入了英联邦,有的则选择就此脱离,而英国对此已经无能为力。

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

1956年,苏伊士运河未击中,英法两国在美国的反对和苏联的威慑下被迫从埃及撤军,此事件直接导致英国安东尼·艾登政府垮台,接任的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则加快了去殖民化运动的脚步,英国势力至此彻底退出苏伊士运河区。该事件代表着美国正式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曾经的大英帝国因迅速崛起而称霸全球,但随着世界各国的迅速追赶,使得大英帝国的优势越来越小,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则彻底摧毁了大英帝国维持庞大帝国统治的根基,再加上民族主义的觉醒,曾经的大英帝国最终分崩离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