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斗28nm工藝芯片已經量產,22nm工藝芯片即將量產)

今天(8月3日)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介紹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有關情況。

一、工程建設提前半年完成,彰顯中國速度

攻堅克難,完美收官。北斗三號2009年11月啓動建設。10餘年來,工程建設歷經關鍵技術攻關、試驗衛星工程、最簡系統、基本系統、完整系統五個階段,提前半年完成全球星座部署,開通全系統服務。建成即開通、開通即服務,工程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一是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可控。400多家單位、30餘萬科技人員集智攻關,攻克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餘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餘種器部件國產化研製,實現北斗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二是發揮舉國體制優勢,高效完成組網。加強集中統一領導,建強工程總體和兩總研製隊伍,以總體、技術、質量、進度爲標準,創新研製建設體系,單星研製週期縮短四分之一,運載火箭總裝週期縮短三分之一,衛星入網週期縮短四分之三。構建形成風險分析及控制保障鏈,不帶隱患發射,不帶疑點上天。自2017年11月起,兩年半時間高密度發射18箭30星,建成40餘個地面站,快速形成星地一體化運行能力。特別是面對年初以來的新冠疫情影響和航天領域質量形勢風險,工程全線狠抓任務組織實施、狠抓產品質量複查、狠抓任務風險防控,實現組網收官攻堅戰和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全面勝利。

二、系統功能強大性能一流,展現中國品質

追求卓越,世界一流。建設目標對標國際,迭代升級、實施增量工程,功能性能指標達到世界一流。一是系統功能強大。北斗三號具備導航定位和通信數傳兩大功能,可提供定位導航授時、全球短報文通信、區域短報文通信、國際搜救、星基增強、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共7類服務,是功能強大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二是性能指標先進。全球範圍定位精度優於10米、測速精度優於0.2米/秒、授時精度優於20納秒、服務可用性優於99%,亞太地區性能更優。今天特意帶來一個展版給大家展示一下,這張圖是2018年剛建成北斗基本系統時的情況,圖中陰影部分、顏色比較深的是系統不能覆蓋的區域,當時全球服務可用性爲95%;如今北斗全球系統建成後,在上面2020年的圖中,已沒有陰影,全球服務可用性99%以上。二是全球典型區域上空北斗衛星的星空圖,紅色圓點代表觀測到的北斗衛星,我們衛星數量大大增加。我們實測的導航定位精度都是2-3米,比我們公佈的指標精度更好,所以應該講北斗是特別好用的系統。

短報文通信服務進行了升級拓展,區域通信能力達到每次14000比特(1000漢字),既能傳輸文字,還可傳輸語音和圖片,並支持每次560比特(40個漢字)的全球通信能力。星基增強服務具備一類垂直引導進近(APV-I)能力,填補我國星基增強服務空白。國際搜救服務檢測概率優於99%,具備返向鏈路確認特色能力,顯著增強遇險人員求生信心。此外,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還能提供最高釐米級定位服務。

今天,我們在前期已發佈的有關文件的基礎上,再發布定位導航授時(B2b)、星基增強(BDSBAS-B1C)、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PPP-B2b)、國際搜救共5類服務的接口控制文件,北斗官方網站同步上線。區域短報文通信、全球短報文通信2類服務的接口控制文件將定向發佈。至此,北斗系統發佈的接口控制文件已覆蓋全部7類服務。這是今天帶過來要同步上線的北斗所有7類服務的接口控制文件,供所有企業研製、生產。

三、綜合效益顯著成果豐碩,凝結中國智慧

一是國之重器,利國惠民。北斗系統已全面服務交通運輸、公共安全、救災減災、農林牧漁、城市治理等行業,融入電力、金融、通信等國家核心基礎設施建設。28nm工藝芯片已經量產,22nm工藝芯片即將量產。大部分智能手機均支持北斗功能,支持北斗地基增強高精度應用的手機已經上市。構建起集芯片、模塊、板卡、終端和運營服務爲一體的完整產業鏈。10年來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2019年達到3450億元,2020年有望超過4000億元。北斗在中歐班列運輸、京張高鐵建設運營、民用航空等方面得到應用,基於北斗的高精度服務在抗擊新冠疫情和南方水災中發揮積極作用,正在加速進入新基建,與新一代通信、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深度融合,北斗應用新模式、新業態、新經濟不斷湧現。

二是中國北斗,世界北斗。北斗已是聯合國認可的四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之一。與美國、俄羅斯、歐盟衛星導航系統的兼容與互操作及系統間合作持續深化。相繼進入民航、海事、搜救衛星、移動通信等多個國際組織,多個支持北斗系統的國際標準已發佈。成功舉辦中阿北斗合作論壇、中國-中亞北斗合作論壇,在突尼斯建成首個海外北斗中心,中標阿爾及利亞地基增強網項目,在中阿合作論壇第九屆部長級會議上,中阿商定繼續推進深度合作。目前,北斗相關產品已出口120餘個國家和地區,向億級以上用戶提供服務,基於北斗的國土測繪、精準農業、數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已在東盟、南亞、東歐、西亞、非洲成功應用。

四、打造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再續中國創造

秉承“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的發展理念,大力弘揚“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衆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斗精神,2035年前將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爲未來智能化、無人化發展提供核心支撐,持續推進系統升級換代,融合新一代通信、低軌增強等新興技術,大力發展量子導航、全源導航、微PNT等新質能力,構建覆蓋天空地海、基準統一、高精度、高智能、高安全、高效益的時空信息服務基礎設施。服務全球,造福人類!

北斗系統與美國的GPS相比有哪些優勢?120多個國家已簽署使用協議

最近,北京大學科學學院焦維新教授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中國北斗三號衛星導航系統已經可以媲美美國 GPS系統。7月31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宣佈開通,由包括了24顆軌道衛星和另外的兩類衛星組成,兩者都能擴大衛星的覆蓋範圍,提高導航信號和定位精度。這也預示着我國已經擁有了完整的衛星導航系統,中國在航天衛星領域的發展更進了一步。

北斗28nm工藝芯片已經量產 22nm工藝芯片即將量產

美國是最先擁有GPS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已經領先我們半個世紀之久,就是這樣的落後差距,中國在近20年時間裏完成了趕超,中國北斗系統相比美國的GPS還是有各自我優勢的,北斗衛星的定位及其準確,能全天候實行全球定位,在亞太地區尤其精準並已經超過GPS。另一方面,北斗系統提供服務是免費的,在無源定位和授時時,不會限用時間和收費。

北斗28nm工藝芯片已經量產 22nm工藝芯片即將量產

根據新華網的報道,中國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由24顆地球中圓軌道衛星、3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3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組成,這些衛星組成了北斗三號星座的大家族。據焦維新教授介紹,在赤道之上,3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高達36000公里。 除此之外,地面可以使用除了來自移動衛星的信號外,也能隨時收到來自三顆衛星的信號。此前中國曾發生汶川地震,整個地面的通信設施都遭到破壞,而這三顆衛星的功能則可以將地面情況通過短報文的功能發出。

北斗28nm工藝芯片已經量產 22nm工藝芯片即將量產

北斗衛星彌補了靜止軌道的缺點,其本身的同步軌道可以使衛星傾斜55°,這種設計可以使衛星圍繞赤道爲中心進行“8”字軌道飛行,這樣,不管是中國最北的黑龍江漠河,還是最南的曾母暗沙,都能接收到較強的信號。同時,焦維新教授強調,中國發展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其目的是促進國家經濟的各個方面,同時也能爲世界各國人民提供服務,並非爲了與其他國家競爭。

北斗28nm工藝芯片已經量產 22nm工藝芯片即將量產

不僅如此,擁有衛星系統精確定位下,地面列車的發車間隔可以有效減短。若定位不準確,會導致軌道間隔過短,極易發生事故;而間隔過長,鐵路利用率就會大幅降低。可見導航系統對國防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目前中國已經成爲世界上第三個擁有獨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而世界上已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北斗導航系統。

黃杉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 責任編輯:黃杉_NBJS1161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