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陝西白河縣治污之困:關礦20年後,南水北調水源區仍褐黃色)

這是7月5日拍攝的白河縣卡子鎮鳳凰村從山頂延伸到山腳的硫鐵礦渣(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 圖

這是7月5日拍攝的白河縣卡子鎮鳳凰村從山頂延伸到山腳的硫鐵礦渣(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 圖

陝西省白河縣境內,原本清澈見底的厚子河、小白石河,像被倒進了色素,變成了褐黃色。這種變色的河水,已經流了20多年。

這些被污染的河流,源源不斷匯入白石河,最後進入漢江。漢江是長江的最大支流,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

厚子河、小白石河的污染,源於白河縣上世紀硫鐵礦的無序濫採。2000年,當地雖然政策性關閉了所有硫鐵礦,但是並未及時處理廢棄的礦洞和裸露堆放的礦渣。時至今日,含硫、鐵、錳的廢礦渣經氧化,在裂隙水和雨水沖刷下形成“黃水”,一直在河中流淌。

清水變“黃水” 魚蝦全不見

7月上旬,記者來到白河縣卡子鎮境內,只見蜿蜒而下的厚子河漸漸泛黃,愈到中上游黃色沉澱物便愈發嚴重。臨近卡子鎮卡子村時,整條河都呈現褐黃色。

這樣的景象,在其他村也較爲常見。在卡子鎮鳳凰村,李旦溝是匯入厚子河的支流,溝裏的鵝卵石被“裹”上了厚厚的黃色物質。

村民黃磊告訴記者,以前河水清澈見底,有魚有蝦,還能用來灌溉,現在河水完全不能用了。“污染幾十年了,魚蝦絕跡,連鴨子都不下河。澀柿子味的水,用來洗澡會全身發癢。”

村民們講,污染源自廢棄的硫鐵礦洞和礦渣。記者看到,在鳳凰村不足2公里的山路邊,就堆放了3處礦渣。其中最大的一處,灰黑色的礦渣從山頂延伸到山腳,就像一條柏油帶粘在山間。

記者走訪發現,硫鐵礦洞、礦渣引發的污染,主要集中在白河縣卡子鎮和茅坪鎮。慶幸的是,人畜飲水工程的建設,保障了污染區村民的飲水安全。記者所到之處,村民飲水均正常,未受“黃水”影響。

白河縣一份資料顯示,從1957年至1999年之間,縣國營企業在卡子鎮和茅坪鎮開採硫鐵礦。當時開採技術落後,資源利用率不高,造成硫鐵礦棄渣污染河流總長110多公里,受污染面積達5個鄉鎮,20多個村,給沿河羣衆生產生活帶來危害。

“尤其是大量重金屬污染,導致河水不但人畜不能飲用,水生物不能生長,還使土地板結、植物枯死。”當地一名村幹部說。

安康市生態環境局白河分局環境監測站站長張小菊介紹,白河縣總共有硫鐵礦開採點14處,共開採礦洞151個,形成廢礦渣約550萬立方米。

記者瞭解到,厚子河、小白石河的污染,目前暫未影響漢江出陝斷面水質。安康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科長李林斌說,根據監測,這些年白石河入漢江、漢江出陝斷面一直保持地表水Ⅱ類水質,符合國家要求。

境內河水被污染,爲何出省斷面水質還能達標?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祝凌燕解釋,一方面是河水被稀釋;另一方面,硫鐵礦裏含有的重金屬被沖刷到水體,經過一定轉化變成顆粒,沉到水底,附着在了河牀上。

“目前的風險是,如果遭遇大暴雨或大的地質災害等,這些重金屬會被沖刷到水中,威脅到白石河、漢江水質。”祝凌燕說。

缺錢缺技術,“污”點多面還廣

據瞭解,從2004年至今,在陝西省財政廳、環保廳(現陝西省生態環境廳)的支持下,白河縣先後4次總共投入5000餘萬元,封堵硫鐵礦礦洞40餘個,建成防滲渣庫33.64萬立方米等,對部分污染區採取“封堵礦洞+安全填埋+滲濾液收集”處理工藝,取得一定效果。

其中,2015年投資2972萬元的白石河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工程一期,是目前投資最大的一項工程。記者在當地官方的一份水質檢測報告上看到,在該工程實施前,當地環保部門委託陝西華康檢驗檢測有限責任公司對工程區河水水質進行了檢測。

檢測結果顯示:尾礦渣填埋庫外側河道地表水pH值酸性超標,鎘超標23.4倍、鐵超標170倍、錳超標295倍、汞超標1.4倍等;渣場積液池外側河道地表水檢測結果pH值酸性超標,鐵超標153.3倍、錳超標58倍、鎘超標1.0倍等。

一期工程實施後,今年7月6日,當地環保部門又委託陝西華康檢驗檢測有限責任公司,對工程下游10米處河道水質進行取樣檢測,結果顯示鐵超標2.0倍,錳超標15.4倍,其餘檢測結果均符合國家規定標準限值。今年,白河縣又啓動實施了白石河流域裏端溝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二期工程。

然而張小菊說,對於白河縣來說,目前太缺乏專業技術人才,治污也是摸着石頭過河。她說,去年8月3日,白河縣遭遇強降雨,卡子、中廠、構朳三鎮嚴重受災,白石河流域重金屬污染一期工程出現4個污水滲漏點,這在治理之前是萬萬沒想到的。

“陝南山區是斷層巖地質結構,帶狀分佈、寬度有限、空間分佈不穩定、呈碎裂結構或散體結構、受外動力地質作用影響顯著,這些都爲治理增加了難度。同時,缺乏專業技術人才也是白河治污面臨的一大難題。”張小菊說。

白河縣一些基層幹部表示,由於歷史遺留的礦洞點多面廣,分佈在不同的山區之間,加之白河縣立地條件差,多年治理雖有點成效,但和總體污染比起來,治理也只是冰山一角,且一直處於“小打小鬧”的狀態。

與缺乏技術、人才等困難比起來,缺乏資金纔是白河治污最大的軟肋。白河縣縣長李全成說,白河縣每年財政收入僅八九千萬元,要徹底解決污染問題還面臨巨大資金缺口。“初步估算至少需要投入6.5億元。”

集人力財力,保漢江水質

雖然白石河入漢江、漢江出陝斷面水質達標,但是受訪的專家和部分基層幹部認爲,不能因爲目前水質達標就放緩治污步伐。因爲陝南地質條件複雜,將來會發生什麼地質災害,誰都不好預測。

祝凌燕教授和安康市自然資源局耕地保護和生態環境修復科科長廖興德認爲,目前需要進一步查明歷史遺留無主礦山、政策性關閉和生產礦山生態問題與治理修復現狀,劃分自然恢復區、人工輔助自然恢復區和工程修復區,繪製礦山生態綜合調查“一張圖”,逐步完成生態修復。

“結合礦洞、礦渣周邊的環境敏感點採取一些功能措施,進行風險管控,是現階段比較實際的辦法。”廖興德說。

陝西省生態環境廳和陝西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處室負責人認爲,硫鐵礦洞、礦渣污染治理涉及廢棄礦洞閉毀、礦渣安全處置、酸性廢水處理、生態恢復等多方面,多個部門應共同發力,綜合治理。

“按照污染範圍的大小和強度,採取分級分區,近期遠期結合,加大治理力度,提高治理效率。”陝西省生態環境廳土壤生態環境處處長李強說。

李全成認爲,對歷史遺留的硫鐵礦區污染問題,應安排專項基金,支持地方進行治理。同時,出臺相關政策,傾斜支持邊遠山區培養和引進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科技人才,爲邊遠山區生態環保治理提供人才支撐。

除了財力和人才支持外,部分基層幹部認爲,應採取“院地共治”模式,組織引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爲地方治理修復硫鐵礦區污染提供技術支持。

李強說,要加強技術攻關,形成從源頭到末端全過程處理處置的綜合污染防治方案。同時,支持企業對裸露的廢棄礦渣進行資源化綜合利用,達到節約治理成本、根治污染的目的,這樣多管齊下,才能確保漢江水質不受污染威脅。

(原標題:南水北調水源區,因採礦變色的河“鴨躲魚絕” 陝西白河縣治污之困:兩條“人洗澡會全身發癢”的河,關礦20年後仍然“黃水”流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netease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陶瑩_NB579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