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球確診超1817萬!世衛最新會議釋放多個重要信息

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數據,截至北京時間8月4日6時34分,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超1817萬,達到18178736例;累計死亡人數突破69萬,達到691111人。

眼下,全球疫情還沒有明顯放緩跡象,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亦未面世。對此,世界衛生組織發出一個重要提醒——目前尚無針對新冠的“靈丹妙藥”,也許永遠不會有。

譚德塞:

也許永遠不會有“靈丹妙藥”

當地時間8月3日,世衛組織召開新冠肺炎例行發佈會。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現在有許多疫苗都處於三期臨牀試驗中,希望可以有很多的有效疫苗,避免人們感染新冠肺炎。

但譚德塞同時指出,目前尚無針對新冠肺炎的“靈丹妙藥”,而且也許永遠不會有。目前,阻止疫情暴發取決於公共衛生和疾病控制的基礎措施,如檢測、隔離和治療患者,並追蹤和隔離接觸者。

“首個冠狀病毒引起的

全球大流行”

譚德塞說,全球新冠確診病例是3個月前的5倍多,死亡病例是3個月前的3倍多。受疫情影響,疫苗接種、癌症隨訪和護理、心理健康指導等其他衛生服務受到嚴重影響。

譚德塞表示,過去250年共發生過10次疫情大流行,新冠疫情是第一個由冠狀病毒引起的全球大流行。不過他強調,在國家、社區、個人層面執行基本公共衛生措施,綜合施策,檢測、隔離、治療疑似病例,追蹤、隔離密切接觸者,新冠疫情可以得到控制。

此前,世衛組織1日宣佈,新冠疫情仍然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計疫情持續時間較長,需要有長期應對措施。

本週,世衛組織將發起佩戴口罩推廣活動,鼓勵民衆在社交網絡上傳自己戴口罩的照片。譚德塞說:“佩戴口罩是阻斷疫情傳播的關鍵手段之一,戴口罩就是在展示團結。”

“武漢不一定是

新冠跨物種傳播地”

發佈會上,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邁克爾·瑞安表示,中方專家提供了初始階段調查信息和檢測材料,做了大量出色的科研和監測工作,還需進行更廣泛的回顧性流行病學研究以瞭解病例間的聯繫,並確定是在武漢或是其他地方,發生了新冠病毒打破動物與人類之間物種屏障進行傳播。

邁克爾·瑞安同時強調,武漢有專門針對非典型性肺炎的監測系統,從而發出了預警,但並不意味着武漢就是新冠病毒出現跨物種傳播的地點。

歐洲著名公共衛生專家:

美國嚴峻的疫情短期無法緩解

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截至北京時間4日6時34分,全球疫情最嚴重的美國累計確診已超471萬,爲4710282例;累計病亡超15萬,爲155331例。約佔全球死亡人數的22%。

歐洲著名的公共衛生專家、日內瓦大學醫院傳染病防控科主任迪迪埃·皮泰教授表示,美國的情況是政治影響防疫的典型案例。美國的傳染病專家向美國政府警告了後果的嚴重性,但美國政府沒有采納專家們的建議。現在美國不僅僅沒有保持住經濟增長,連衛生系統也遭受了重創。美國將爲控制疫情付出更多的代價。而對世界來說,美國屬於防疫的“薄弱環節”,還會給其他控制住疫情國家帶來了更多的危險。

皮泰教授表示,現在美國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一些進步,但是遠遠還不夠,因爲已經有長達數月的時間被浪費掉了。疫情的發展是指數級的,干預的時間越晚,就越難以取得效果。美國的新增病例現在保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短期內新冠肺炎疫情將無法得到緩解。皮泰教授還指出,美國50個州的防疫措施存在很大差異,全國缺乏統一的政策,使得一些防疫措施變得沒有意義。

巴西單日新增超1.6萬

內政部長確診

據巴西衛生部當地時間8月3日晚公佈的最新數據,該國單日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6641例,累計確診2750318例;新增死亡病例561例,累計死亡病例94665例。目前,巴西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

當地時間8月3日,巴西內政部發布消息稱,內政部長布拉加·內託的新冠肺炎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目前,他已出現新冠肺炎症狀,處於隔離辦公狀態。

內託是巴西現政府中第7位確診新冠肺炎的部長。此前,巴西總統博索納羅及其夫人,公民和社會行動部長、教育部長、機構安全辦公室主任,礦產和能源部長,透明、監察和審計部長和總統府媒體事務部門負責人等聯邦政府高官都曾確診新冠肺炎。

印度連續5天日增超5萬

多名官員感染新冠

印度衛生部官方網站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印度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升至1803696例。在過去24小時內,印度新增確診病例52972例,連續5天日增逾5萬例,新增死亡病例771例,累計死亡38185例。

印度內政部長阿米特·沙阿2日宣佈確診新冠肺炎的同一天,印度北方邦政府發言人證實,該邦技術教育部部長卡瑪爾·拉妮因感染新冠病毒在首府勒克瑙的一家醫院去世。據外媒報道,今年62歲的拉妮曾經擔任兩屆印度國會下院議員。此外,中央邦首席部長希夫拉吉·辛格·喬漢上週確診感染新冠,目前正接受必要治療。

來源 北京日報(ID:Beijing_Daily)綜合央視新聞、人民日報、海外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