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是近些年美國在南海活動頻率持續增長的一個縮影

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日前專訪了“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主任胡波。

“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8月1日發佈消息稱,美國軍方7月出動將近70架次的大型偵察機前往南海進行抵近偵察,出動頻率與強度均大幅提高。而這已經不是該平臺發佈的消息首次引發外界高度關注了,由於美艦機頻繁到南海進行挑釁,據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統計,從7月15日至30日,該平臺發佈了24條關於美艦機在南海、東海等海域活動的信息。美軍艦機在南海區域活動的信息是如何出爐的,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美軍艦機在南海活動有什麼樣的危險趨勢,中美在南海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有多大呢?針對這些問題,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日前專訪了“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主任胡波。

“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平臺發佈的7月23日美軍P-8A反潛巡邏機飛行路線

發佈美艦機南海動態的初衷

據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瞭解,“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是一個開放式的智庫,是一個國內外學者協作的網絡,宗旨是全面客觀掌握南海的動態和資訊,準確感知南海的軍事、政治、經濟、環境等態勢。爲了研究的需要,建立了自己的海空態勢系統,持續跟蹤和披露域內域外國家在南海的艦機動態。

談及對外公佈美國在南海艦機動態的初衷,胡波表示,“我們並不想製造什麼大新聞,只是把數據客觀呈現出來,通常也不持立場,主要是爲了幫助研究或關注南海的專家以及公衆建立常識。因爲除了中美等各國軍方外,很少有人知道見之於媒體報道中的南海每天發生了什麼,甚至大部分研究人員都無法掌握南海的態勢究竟是怎麼樣。當公衆有了基本常識,大家對南海問題的認識和研究也能更爲理性,長期來看,這有利於南海的和平。”

胡波認爲,在南海信息公開方面中美之間是失衡的,美國對外發布公開的信息很多,於是外界看到的南海態勢都是美國官員及智庫塑造出來的。“我們對外發布的信息之所以受到關注也恰恰說明了南海信息的稀缺。”

根據“南海戰略態勢感知”的數據,7月,美軍總計出動67架次的大型偵察機前往南海開展偵察行動,型號涵蓋P-8A、P-3C、EP-3E和MQ-4C等。

胡波介紹,“即便如此,我們監控併發布出來的也是冰山一角”。該智庫跟蹤依託於國內外分享船舶跟蹤識別系統(AIS)和廣播式自動監視系統(ADS-B),這兩個系統的信息均是開源的商業數據,國內外都有很多獲取途徑。我們要做的是數據挖掘工作,在海量原始數據中,設定相關參數,自動化提取與南海戰略態勢相關的數據,比如軍艦、軍機、公務船和漁船等,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統計和分析。由於數據來源及手段相對單一,在精確性、完整性和穩定性上肯定無法與各國官方的內部系統相比。“比如我們只能獲取大型偵察機的部分相關軌跡,無法統計小型偵察機,也無法跟蹤艦載機的活動情況。此外,如果軍機不開啓ADS-B應答器,也是無法監測到的。”

數據顯示美軍南海活動新趨勢

該智庫8月1日公佈的監控數據顯示,美軍在7月出動大型偵察機的架次較5月的35次及6月的49次增加明顯,幾乎是5月的兩倍。

這是近些年美國在南海活動頻率持續增長的一個縮影。據介紹,從2009年至今,美軍在南海活動的頻率大幅增強。水面艦艇的存在提高了60%以上,每年已達約1000個艦日;平均每天出動3-5架次以上的軍機前往南海活動,其中大部分是偵察機,全年在1500個架次以上,幾乎較2009年翻了一番。此外,美軍在南海活動的針對性變得越來越明顯,比如在解放軍有行動期間,美軍的偵察機就飛得很勤。以7月1日至5日解放軍西沙演習期間爲例,美軍5天共出動15個架次偵察機。此外7月份累計9架次進入中國領海基線以外70海里範圍內活動。這種抵近偵察具有明顯的挑釁性,因爲“擁有全方位先進偵察手段的美軍即便是要蒐集中國的情報,也不需要保持如此高的偵察頻率,並抵近到如此近的距離。”

E-8C“聯合星”監視飛機

談及這一趨勢背後的原因,胡波表示,“美國空中偵察的力度在2020年大幅增多,這背後的因素可能與新冠病毒疫情暴發有一定關係,由於美軍艦艇頻頻發生羣體性感染事件,導致水面艦艇不足,因此可能加大了航空偵察力度。”此外,胡波認爲,因爲大國競爭的戰略思維,美國戴着有色眼鏡看人,以己度人,擔心在疫情期間中國在南海搞事情,因此加大了在南海兵力部署。目前,“美軍在南海的部署和行動,消耗了美軍印太戰區60%的前沿兵力。”

中美在南海是否會爆發衝突

胡波認爲,從監控數據分析,美軍在南海出現的機型種類之多已經達到在全球其他地區罕見的程度,比如E-8C戰場指揮與監視機和E-3B空中預警機等監視與控制飛機已經頻頻出現在中國當面海域。

另一面,近年隨着中國海軍和空軍能力提升,因此中美軍事力量在南海相遇頻次增多。雙方之間每天都會發生數次海上相遇事件,每年數千次。

美海軍“里根”號航母資料圖

胡波認爲,這種風險存在於三方面,雖然中美兩軍現在有《海上意外相遇規則》等規避風險的一些規則,但這些規則從字面上就可理解,都是爲意外相遇而設立的安排。但現實中很多海空相遇是有意爲之的,比較突出的有三大類:比如,美方艦艇頻繁闖入中國南沙駐守島礁12海里或西沙領海及內水,中方不得不進行驅離和攔截,這很難保證雙方在此過程中不發生意外。其次,美軍機在空中實施越來越多的抵近偵察,中方必然會採取警戒等相應措施,風險也極高,2001年的撞機事件就是美軍機抵近偵察導致的。另外,中美雙方每年都會在南海進行各類軍事演習,雙方通常都會針對對方進行偵察和監視。這種行爲從軍事上可以理解,但如果太過接近,必然容易引發摩擦。如2013年12月,美軍“考本斯”號巡洋艦異常接近南海訓練的遼寧艦航母編隊。近些年來,美方更是越來越不注重安全距離,這非常容易發生危機。

胡波認爲,“現在,一旦中美爆發任何海空意外,基於中美目前的總體關係氛圍,摩擦很可能得不到有效管控而直接升級。因此,中美兩軍在南海互動的不確定因素很大,風險越來越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