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诛杀了不少开国功臣,令人唏嘘长叹。

未得善终的开国功臣里,相当一部分属于冤死。

日影不入地,下埋冤死魂。这是唐代诗人孟效《吊比干墓》的诗句。比干何许人也,殷商重臣,忠于君主和社稷,却被商纣王残忍杀害。

比干死了,获得了"天下第一仁"的美名。但不管怎样,比干的死,属非正常死亡,人们想到比干,感到痛惜,于是立庙祭祀。

大明开国之初,朱元璋为了让子孙坐稳皇位,对开国功臣举起了屠刀。

于是乎,稍有闪失的开国功臣,成了砧上之肉,身死族灭,枉立功勋。

汪广洋、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周德兴、冯胜、傅友德、朱亮祖、陆仲亨等开国功臣,身首异处,被灭门灭族,惨不忍睹。就连居功至伟的徐达,也被朱元璋半相杀死。

朱元璋屠杀功臣,纯粹是因为其出身低下,文化层次不高,老年疑心病发作的心理扭曲。

反观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因为受到良好教育,文化层次高,当了皇帝,不但没有杀戮功臣,而是广播恩德,使功臣们有好的归宿,安度晚年。

皇帝素质差,那是臣子的悲哀。就像一个单位的领导,如果自身素质差,就会对下属吹毛求疵,打击报复。自己狂妄自大,腐败堕落,贪图享乐。

在大明开国功臣群里,有一个叫汤和的武将,因为低调做人,没有得罪朱元璋,得以免祸,正常退休,直到终老,泽被子孙近三百年。

那么,汤和是怎样低调做人的呢?

汤和南征北战,立下无数军功,但他从不向朱元璋伸手要官,朱元璋封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没半句冤言。

一次汤和从四川征战归来,别人封到了公爵,他却只封到侯爵。事后汤和把不满深埋在心底,与朱元璋见面时,强颜欢笑,讨朱元璋开心。

汤和是朱元璋的老乡,比朱元璋年长二年。二人仅隔一条街,是发小,知根知底。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当初朱元璋之所以参加郭子兴的义军,全靠汤和的帮助。汤和不写介绍信,朱元璋很可能在庙里当一辈子和尚,念一辈子经。

朱元璋位置越是往上升,和汤和的距离就越远。一开始汤和遇到朱元璋,以兄弟相称,后来叫王呼陛下,礼节越来越多,压得汤和喘不过气来。

当汤和的儿女亲家颖国公傅友德被朱元璋找借口杀死后,汤和对朱元璋彻底失望,毫不犹豫地交出兵权,告老还乡。

为了自己的老命,为了家族的安宁,汤和只能如此。

汤和的女儿曾是朱元璋的儿媳妇,因为枉杀童男,结果被朱元璋赐死。汤和只能把痛苦埋在心里,不敢说半句怨言。

每逢朝会,汤和把会议精神记在心里,回家从来不说。

你想想,汤和的多年隐忍,常人能做到吗,可以说几乎不可能。谁没有脾气啊,有时总得发发啊。汤和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这是他全身免祸的主要原因。

对汤和来说,在朱元璋面前,不需要个性,不能据理力争,朱说什么,汤就做什么,照章办事,惟陛下之命是从。

汤和晚年得了中风,不能说话。朱元璋不放心啊,派人把汤和接到皇宫,亲自察看,见汤和真的中风,这才消除了戒心,放汤和回家养老。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敕葬安徽蚌埠曹山南麓。

三年后,朱元璋也挂了。

汤和功德超过同时代很多功臣,其漫长的一生,可用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来总结。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汤和的故事告诉世人:做人要圆润通达,与人为善,不要锋芒毕露。功成名就需要一种谦逊的态度,自觉地在名利场中做看客,保持生命里的每一份恬淡。

汤和墓位于安徽蚌埠市龙子河以东的曹山南麓,始建于明代初期,1973年经抢救性考古发堀,汤和墓重见天日。2006年10月,汤和墓被整修一新,成为蚌埠市龙湖公园一景,被列为蚌埠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