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古時候,武昌府下面有個小縣城,來了一個新縣官,姓宋名民福。

話說古時候,武昌府下面有個小縣城,來了一個新縣官,姓宋名民福。

宋民福本是河北人氏,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二十年寒窗苦讀這才換來“進士出身”。因爲打小知道百姓不容易,所以他爲政清廉,正直無私。上任伊始,爲了對本縣的人情風土進行詳細調查瞭解,常與隨從微服私訪。

有一天,宋民福經過荒山野嶺,見路邊開設着一間粥茶攤店,就與隨從進店喝杯茶,喫個便飯。因爲這裏價格便宜,所以此後他常在此落腳,成了該店的常客。

這家店主是個四十多歲的中年婦女,還帶着一個十歲的小孩。

這家孩子穿着的衣服是補了又補、釘了又釘的。表面上看,這戶人家極其窮困,但從言語和舉止來看,卻很有教養有知識。

宋縣官每天經過此地,都必在此逗留;女老闆見這位客官相貌堂堂、文質彬彬、禮貌周全,生活也很儉樸,見他是常客,所以每次都會和他攀談幾句。

這天大雨連綿,宋民福無法上路,只好在店裏避雨,他便與店主人拉起了家常。

這話匣子一打開,女主人含着淚說:“我姓彭,本是黃陂人,夫君是小村的李木匠,年前我夫君不幸病故。我帶着小孩,母子相依爲命,總希望他成人長進。爲了生存,便在這山野路邊搭起涼棚,做這一小本粥茶生意。可恨的是那些官兵與山賊,喫了東西不給錢反而還要勒索。現在本錢已被喫光了,客官明天你再來時,我已不在這裏了。”

宋民福一聽,眉頭緊鎖,問:“你不做生意,又做些什麼?”

女老闆答:“現在我是走投無路了,上無親下無故,不知何去何從!”

宋民福聽了非常同情,叫隨從取白銀五十兩贈給女老闆,叫她在城裏做些小生意維持生活,同時好好地把孩子培養成人。

爲了保護孤兒寡母不被人欺負,宋縣官還暗中派人保護她。從此母子倆的生活天天地好了起來,兒子也上了學。

幾年後,當地在宋縣官的治理下,無兵賊之災,風調雨順,人人安居樂業。當宋縣官離任時,百姓揮淚相送,說他是真正的愛民好官。而女老闆爲了感恩,把兒子的名字改爲敬宋。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十五年過去了。李敬宋在母親的教育與關懷下,勤奮好學,學業猛進,這年京試高中了進士,被委任爲福州知府。

李敬宋高興地回到家中告訴母親彭氏,並帶母親到福州上任。

這麼多年來,母親彭氏一直對宋民福念念不忘,心想報答他當年的恩德,對李敬宋說:“別看你做了大官,可最重要的事不能忘,找到大恩人宋民福。”

李敬宋上任後,叫手下人到處打聽,但查了半年也毫無頭緒。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聽說宋民福因爲正直廉潔,得罪了朝中權貴,被奸人所害。

現如今宋民福雖已死,但他留有一個兒子,名叫宋懷英,無依無靠,和母親落魄爲乞丐。

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彭氏讓李敬宋備轎和兒子一齊到土地廟,找到了宋懷英母子倆,給了他們乾淨衣服,讓他們跟着回衙。

宋懷英起初很害怕,不知是怎麼回事,心想:難道我們乞食都有罪嗎?

彭氏笑盈盈說:“別怕,你老爺在蘇州做官時贈銀給我母子倆,是我們的大恩人,今日我是特來報恩的。”

回到衙內,李敬宋立即吩咐下人收拾廂房,安排好住處,還給宋懷英找了一個好差事,還幫他說了個媳婦。

兩個家庭合在一起,比一家人還親,在當地成爲一段佳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