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鷹的“健康神醫”

——追記空軍工程大學航空工程學院教授倪世宏

2014年,倪世宏教授指導畢業學員

央廣網8月4日消息 (陳卓 閆偉亮 鍾紫舟)不是空軍飛行員,卻時刻關注着空戰的一舉一動。

沒有駕駛過戰鷹,卻始終守護着戰機的一寸一毫。

未曾翱翔在空天,卻判讀着空中態勢的一分一秒。

業內人士叫他中國戰鷹的“健康神醫”,部隊官兵稱他爲守護戰鷹的“110”,他是倪世宏,空軍工程大學航空工程學院飛控與電氣工程教研室教授。

作爲全軍飛行參數數據處理專業領域的領路人、開拓者,倪世宏入伍41年,矢志對飛行參數進行系統解析判讀,着力還原戰機真實飛行軌跡、戰鬥狀態,4000餘個全空軍主戰飛機的典型案庫、2萬餘個部隊一手數據,記錄了他一生逐夢祖國空天矢志飛參事業的無悔追求。

2020年3月20日,倪世宏教授因病醫治無效去世,年僅57歲。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的心跳,仍和飛行參數數據處理的電波緊緊聯繫在一起。

胸懷使命,篤定報國強軍的遠大志向

煙雨金陵,北望長江。

1963年,倪世宏出生在南京市江寧區銅井鄉一個小村落。求學路漫漫,翻山越嶺5公里,倪世宏才能到達學校,但這並沒有澆滅他的鬥志。1979年,倪世宏以物理單科滿分的優異成績,考上大學。面對志願表,他做出了人生第一個重大決定:“上軍校!去當兵!”

這一次,他的行囊裝滿的是報國憧憬和遠大志向。

2014年,倪世宏教授指導畢業學員

懷揣着對軍營的嚮往,倪世宏背上行囊,伴着綠皮車的搖晃來到古城西安,成爲原空軍工程學院一名航空機務特設專業本科學員。

大學四年,倪世宏沒有一門課低於90分。“他沉默寡言,成績好,很低調。”但“低調”的倪世宏時有驚人之舉,一位戰友突發急病,他第一個站出來,把當月津貼全部捐給戰友。

1991年,剛剛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倪世宏突然接到上級通知,赴國外學習深造,這讓倪世宏犯了難,學習的領域和自己本專業相距甚遠,家裏的孩子才1歲,怎麼辦?自己是黨員,黨讓去哪兒就去哪兒。倪世宏安頓好妻兒,背上行囊,一路向北。

這一次,他的行囊裏,裝的是忠誠使命和感恩之心。

國外學習期間,面對語言不通、飲食不適等諸多困難和西方的技術封鎖,倪世宏迎難而上,向全新的學科領域發起衝鋒。長期高強度的學習,讓身高一米八的倪世宏瘦得不到130斤。沒人能想到,正是這個消瘦的身軀,在飛行參數數據處理領域“無人區”裏披荊斬棘,逐步成爲軍隊飛行參數數據處理技術領域的頂級專家,率先創建出國內集本、碩、博、任職於一體的飛行參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扛起第一代空軍“飛參人”的使命

1991年,第一次接觸飛行參數數據處理技術領域的倪世宏,親眼見到外軍飛行員通過飛行參數改進飛行動作,深受震撼。面對中國空軍對這一技術的迫切需求,他主動扛起第一代空軍“飛參人”的使命,從零起步,開始一場寂寞的長跑。

這一“跑”,就是29年。

“別人都說飛參難幹,我心裏就是憋着一股勁兒!”回國後不久,倪世宏開始了飛參地面處理設備國產化研究。他帶領團隊在一無教材、二無經驗的條件下,對着密密麻麻的十六進制代碼,逐個字節、逐個位數進行跟蹤分析,終於摸清了數據結構,破解了數據譯碼機制,實現了三代戰機飛參地面處理設備國產化。

2014年,教學模式改革觀摩研討

這是軍隊飛參領域向前跨越的一大步,但倪世宏並沒有就此止步,他帶領科研團隊轉向下一個挑戰。

當時全空軍幾十種機型,每種機型的數據記錄格式、解碼公式都不同,要適配每一種機型,研發工作量極大。整整兩年,倪世宏帶領團隊奔波5萬餘公里跑遍各個部隊。1996年,他牽頭帶領多個軍工企業進行“飛行故障通報專家系統”技術研究。由此,飛參數據地面判讀系統實現了對空軍主戰機型的全覆蓋,填補了國內空白並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你們有問題,24小時內我一定會給出解決方案。”這是倪世宏對部隊官兵的承諾,他也因此被譽爲“飛參110”。

2006年,某部執行重大演習任務,一臺飛參處理器出現故障,維修過程中又出現“併發症”。十萬火急!部隊立即向倪世宏呼救。

深夜,電話響起,倪世宏立刻起身,進行長達4個小時的技術指導,聽到軍線電話那頭戰鷹順利騰空的呼嘯聲,倪世宏才蜷縮在沙發上進入夢鄉。

紮根教研,想方設法讓授課出彩

白鹿原下的龍泉湖畔,流水淙淙,桃李飄香。

倪世宏在此矗立良久,無暇顧及美景的他,因爲任教之初碰了一鼻子灰:課程原理複雜、內容抽象,即便使出渾身解數,試講也未達到滿意效果。他暗下決心,一定想方設法讓授課出彩。

爲了當個好教員,倪世宏住進航空兵部隊,把飛行保障的每一個細節深深地刻在腦海裏。回到學校,他對課上的每一句話每一張幻燈片反覆打磨。從實際案例到教學大綱編寫,從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到課程體系建設,倪世宏嘔心瀝血,不知付出了多少。

2015年,倪世宏教授與飛參團隊中的青年同志進行科研探討,併爲飛參團隊講解試驗課程上課技巧

在倪世宏不懈努力下,1994年,領先國內的軍隊飛參“第一課”在原空軍工程學院本科生課堂開課,實現了全軍飛參課程體系建設劃時代的突破。

提起飛參,南部戰區空軍某部綜合監控師李祥彬坦言,一開始,他對飛參認識很片面:“就是記錄個數據,離了它戰機照樣能升空制敵。”面對當時還是學員的李祥彬的質疑,倪世宏沒有生氣,而是找出一件某戰機事故殘骸和一套飛參數據:“飛參就是戰機的判官、醫官和法官,它讓我們守住飛行安全的底線。”

倪世宏教授在某地實地調研某型戰機的機載飛參設備使用情況

“倪教授上課時,會一直觀察每一名學員的眼神,根據學員反饋把握授課節奏,圍繞核心知識點串聯課堂知識與部隊實踐,既調動興趣,又加深學員的理解。”研究生學員嚴智說。因教學成績突出,倪世宏被評爲全軍優秀教師。

2009年,上級指示倪世宏團隊,儘快形成專業培訓體系,讓全空軍飛參處理崗位人員都能“持證”上崗。爲了完成培訓體系,同事謝川回憶,那段時間與倪教授出差特別頻繁,就連在路上,都在討論哪個案例更貼近部隊。倪世宏和戰友的付出,讓資格認證培訓班覆蓋全空軍每一個航空兵部隊。

作爲空軍飛參領域的“泰山北斗”,倪世宏始終甘爲人梯、甘當伯樂。躬耕教學37載,倪世宏爲空軍飛參領域建設留下一批又一批高層次人才:空軍飛參首席總師杜軍、全軍優秀教師董文瀚、飛參學科帶頭人謝川、青年教學骨幹張鵬……

2018年年初,倪世宏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刻,項目評審結題、學員期末考試,等等。他已經感到身體不適數月之久,忙完工作趕赴醫院,才發現已是肺癌晚期。

倪世宏教授與家人在一起

經治療,病情剛趨穩,倪世宏就迫不及待返回崗位。那段時間,倪世宏一邊整理自己手中數據資料,爲青年教員進行技術攻關做準備;一邊繼續承擔新學期教學任務。爲保持狀態,他包裏隨身備着鎮痛藥物,無論被病痛折磨得多麼難受,只要站上講臺,他依舊活力四射。

倪世宏的一生,像一支蠟燭,在將燃盡之時,仍發出最大光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