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亞洲首次!627噸“擎天柱”竟能“輕功水上漂”,就在南通!

單樁入水、出港、編隊拖航5小時抵達項目施工機位經主起重船通過浮力扶正技術實現翻身

最終完成沉樁作業......

據“如東新媒體”報道,日前,中交三航局在如東海域一次試驗成功實施海上風電大直徑單樁浮運與沉樁,填補了國內在該領域的技術空白。這也是亞洲首次實現大直徑單樁浮運施工。

“浮運”通俗來說,就是利用水浮力實現重物水上運輸。中交三航局此次是將一根直徑5.5米、長72米、重627噸的單樁成功“漂”至離岸44公里的江蘇如東H14#海上風電場2#基礎施工點,並完成打樁作業。

據中交三航(上海)新能源工程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葉燦勝介紹,爲了讓這根“擎天柱”浮於水面,公司風電研發團隊研發了集封堵、防翻轉、拖航、浮力扶正於一體的大直徑單樁封堵器,同時爲保證運輸過程中的風險管控,還配套開發了具有密封檢驗、姿態控制、進水感知的智能化控制系統,並形成相應的施工工藝,以此保證單樁順利完成“海上漂流”。

事實上,大直徑單樁浮運技術的開發應用,主要是爲緩解因海上“搶裝潮”而引發的船機資源緊缺問題。據悉,由於海上風電補貼退坡壓力加大,爲搶在2021年12月31日前完成全部機組併網發電,拿到中央財政補貼,取得0.85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沿海各大風電場不得不加緊項目建設進度。

“對施工方來說,船機資源不足的矛盾愈加突出,尤其,中交三航局在海上風電建設領域的市佔率高達60%。”葉燦勝坦言,傳統的駁船運輸與沉樁工藝需要佔用大量船機設備資源,成本也相對較高,種種因素之下,單樁浮運與沉樁技術的開發成爲必然。“新技術在降本增效方面的優勢非常明顯,舉例來說,相同條件下,整體作業時間減少了1小時,成本降低了30%。”

更爲關鍵的是,新技術將極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目前,公司已經申請了國內專利,藉助此次試驗,我們將對新技術進行再優化升級,力爭早日實現大規模推廣。”葉燦勝說,新技術的日趨完善成熟,將爲海上風電大規模開發單樁基礎的運輸提供更加有效的途徑,也爲將來海上風電超大型結構的轉運方式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來源:如東新媒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