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面貌,地貌是在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通常具有典型特徵和特定的分佈地區。常見的地貌包括喀斯特地貌、黃土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峽灣地貌、冰川地貌等等。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大多爲石灰岩)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一種非常常見和獨特的地貌類型,在世界範圍內都有廣泛的分佈,在我們國家分佈也非常廣泛。

從區域來看,我國的南方地區,特別是西南地區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佈區域,其中雲貴高原地區是我國喀斯特地貌分佈最爲典型的區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首先要有可溶性岩石,石灰岩是最常見的可溶性岩石,在外力流水的溶蝕作用下,石灰岩被不斷的溶解侵蝕,從而形成溶洞、暗河、峯林、天生橋、天坑等景觀,形成喀斯特地貌。在喀斯特地貌發育的不同階段,會形成不同的地表景觀,我們通常可以把喀斯特地貌的發育階段分爲初期、中期和後期。

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多形成在溫暖的淺海環境,後來由於地殼運動整體抬升露出水面,而後經歷外力作用的影響,在溼潤地區流水開始對石灰岩進行溶蝕作用。在喀斯特地貌發育的初期,流水會順着石灰岩的節理(裂隙)開始溶蝕,形成溝槽,大片的石灰岩層被溶溝分開形成石柱和石筍。在喀斯特地貌發育的中期,隨着流水溶蝕作用的不斷加強,溝槽不斷的向地下侵蝕,深度超過100米後形成落水洞,流入落水洞內的水進入地下水,併發生橫向侵蝕,形成溶洞和暗河等景觀。

天坑

隨着時間的推移,地下溶洞和暗河的規模不斷擴大,有的暗河長度甚至可以長達幾十或者上百千米,形成巨大的地下暗河網絡。在喀斯特地貌發育的後期,隨着流水在地下岩層中不斷的進行溶蝕,使得地下溶洞的空間越來越大,最終無法承受上方的岩層重量而發生坍塌,在地表保留部分形態,形成天坑、天生橋、 坡立谷、峯林等景觀。所以,“天坑”是喀斯特地貌發育到後期的產物,比如我國重慶奉節縣的小寨天坑就是著名的天坑景觀,我國著名的望遠鏡FAST就是坐落在一個天坑中。

天坑形成過程示意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