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國人民大學品牌農業課題組組長、神農島首席顧問婁向鵬強調,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必須實名制!要“真名、實名、地名”,杜絕“藝名、假名、虛名”。“地域+品類”,這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基本原理和底層邏輯。

在日前召開的2020中國農業品牌政策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品牌農業課題組組長、神農島首席顧問婁向鵬強烈呼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必須“實名制”!

近年,在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浪潮中,出現了大量“隱姓埋名”的品牌,他們不說產地,不說產品,起一個很文學、很藝術,但是“不知所云”的名字登臺亮相,給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造成了混亂,帶來了隱患,起到了錯誤的示範作用,導致走了彎路、錯路!

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在產地上不實名,造成三大嚴重問題

婁向鵬強調,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在產地上不實名,是關係到本質和基本規律的大問題,直接影響品牌建設的成效。不實名造成三大嚴重問題:傳播成本增加十倍;違背基本品牌規律;工作缺乏抓手。

無產地名稱、無品類屬性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要花費很大力氣去告訴消費者我從哪裏來,我是賣什麼的,極大地增加了品牌創建的傳播成本。在媒體成本極高、信息碎片化的傳播環境下,品牌創建成本至少增加十倍以上!

品牌名稱與產品終身相伴,是最重要的區域公用品牌要素之一。規範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命名由“產地名+產品名”組成,比如煙臺蘋果、洛陽牡丹、五常大米、伊川小米。產自哪裏、賣的是什麼,實名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不實名,還導致政府工作、企業經營和消費選擇都失去抓手。

地域名稱是區域公用品牌的核心資產和價值金礦!

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不實名,帶來品牌價值的虛無。陽澄湖大閘蟹因陽澄湖而值錢,枸杞只有寧夏的纔可以入藥。產地和品類,是價值源泉、資本引力、更是資產沉澱。無產地、無品類的區域公用品牌,成了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淮北則爲枳”。農產品講究產地、基因和血統,獨特的產地生態、自然稟賦和歷史文化,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根與魂”。

作爲五千年文明古國和農業資源大國,中國的每一個地域名(產地)都蘊含了巨大的自然生態、歷史文化信息和能量,這是農業公用品牌建設最重要的價值源泉。比如洛陽、濟南、洛川,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不可替代。五常大米如果改成“黑常大米”,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產地決定了環境、產地決定了特色、產地決定了文化,產地是農產品品牌成敗的關鍵要素,這是農業產業的根本特性。所以,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創建必須體現產地名稱。

農業農村部指導開展的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評選和農業品牌目錄制度中明確規定,參選品牌須由“產地名+產品名”構成。對此,婁向鵬表示高度贊成。從國際上看,無論波爾多葡萄酒、新瀉越光大米,還是加州巴旦木、華盛頓蘋果、愛達荷土豆,都是產地、品類和品種的產物,都是實名制。

婁向鵬強調,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必須實名制!要“真名、實名、地名”,杜絕“藝名、假名、虛名”。“地域+品類”,這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基本原理和底層邏輯。

會上,婁向鵬對農業品牌建設的協作機制“三極聯動”、新時代農業品牌創建的中國方法“戰略尋根 品牌塑魂”、新時代農業品牌創建的中國道路“政府主導 企業主營 雙輪驅動”等原創戰略品牌營銷體系作了簡要介紹,並對農業品牌政策提出了四項具體建議。

2020中國農業品牌政策研討會由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指導,是我國農業品牌領域首次專門以政策創設爲主題舉辦的一次高規格、線上線下廣泛參與的研討盛會。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中國農業大學校黨委書記姜沛民、校長孫其信、副校長辛賢,原校長、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柯炳生,原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會長張玉香,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一級巡視員陳萍,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會長黃競儀,中國人民大學品牌農業課題組組長、神農島首席顧問婁向鵬等出席了本次會議。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發佈並解讀了《中國農業品牌發展報告(2020)》。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一級巡視員陳萍宣佈中國農業品牌專家工作委員會成立,婁向鵬與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13位專家學者受聘首批農業品牌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