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高高在上挂在嘴边,甘肃引热议捐赠感谢信引发的思考!

人总是喜欢惯性思考,把环境带入个人话题去判断对错是非,殊不知如此做法特别遭人反感,往往好事也会变坏事。

我是晨露,一名平凡的执笔人,关注社会点滴,书写人间正道,关注我,让光照进每一个角落。

捐赠随感

关于今天的捐赠之风,我是一万个赞同,既培养了富孩子的善良大爱,也解决了穷苦孩子的资源匮乏,让孩子能享受到日常里缺乏的玩具、用品。

嘲讽感谢信

近日甘肃渝中学生回应的感谢信引起了广大网友热议,渝中周前学校的两个孩子给天津学校学生写了两封感谢信,同是嘲讽式感谢,其中一位学生言辞不当导致内容被传上网络后,网友们一边倒的批评被捐献的学生不知道感恩。

回看孩子们的信,我找到几个点,值得商榷回顾一下,嘲讽是事实,但嘲讽的背后又是什么,才值得大家总结经验,以便将后来少一些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毕竟对谁都不好,捐赠者不希望遇到不识好人心的同学,被捐赠者也不希望留下忘恩负义的骂名。

A》“感谢你们寄给我们的文具,但我们并不需要”;

B》“自责认识了你们”;

C》“你把我们这里写的很穷”;

D》“我们这里有土房子,但30年前就拆了”;

E》“信上说我们这里用砖头当板凳”;

F》“我们这里不是山区”;

晨露观点

大家都说这两封信充满了嘲讽和恶意,但我还看到了两个孩子家乡和个人被贬损后,气急败坏地反驳。

通常的人们行善时,都有一个普遍的念头,他是不是真的穷,我的东西要不要捐给他们,记得早先时常看到一类新闻,某山区的孩子收到某大都市捐赠的衣服后,孩子们感动哭了,诸如类似的报道总能一片歌颂,当然近年少了一些。

再看看孩子们的信吧,我找出来的6条关键点,就有4条是陈述捐赠者说甘肃怎么穷了,“土房子、砖头当板凳、山区、很穷”,换位思考一下大家真的愿意别人说自己很穷吗?不仅陌生人,哪怕是最亲密的爱人说“你穷得叮当响,连姐夫一半都比不了”,你能接受吗?心里那种翻江倒海的滋味该是很难受吧。

孩子们都还很小,没有必要给他们内心种下一颗贫穷的种子,他们内心是很富裕的,他们希望的是被尊重,被肯定,而不是刨根问底的追问你们是不是很穷,如此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捐赠,试问孩子们心里好受吗?

经济贫穷不是他们暂时能改变的,我认为他们是一群很“富裕”的孩子,有着很大的院子,村头大土坡爬上滚下的欢乐,菜园里摘不完的蔬菜,都是孩子们富裕的地方,就连砖头当板凳也该算是一种曾经的见证。

孩子拒绝了贫困户的身份

前不久,孩子学校统计贫困户,因为我们家条件算不得好,爱人就问要不要申请一下,当时电话里问孩子意愿,他直接拒绝了,这一点随我,记得当年学校统计家庭条件,问到“家里没有彩电的举手”,一秒都没犹豫,我死死的把手按在桌子上。

周前学校的孩子嘲讽感谢信确实不够好,但那是他们维护尊严的一种方式,虽然言辞欠缺,“人穷志不穷”,我从小就牢牢记着,你给我一个文具还是一辆自行车,我感谢你,但你问我家穷到什么地步,真的,我不太愿意承认。

小结

手拉手帮扶出发点是好的,但孩子正是倔强的时候,没有文具盒可以用布袋子装笔,但贴上贫穷的标签并加以讨论,将自己说到尘埃里,让捐赠者高高在上,这并不是最优的选择,同是孩子大家应该是平等的,而不该用经济分个高低,请记住你们捐赠的都是‘富孩子’,他们满腔热血。

捐赠应该从需要出发,不是贫穷开始,捐赠是善意的传播,应该相互学习,也许你捐我一个书包,我给你一个植物标本,才是最好的感谢,而不是满篇不知所云的假大空感谢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