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溪

來源|商業傳奇

“傳統不等於落後,傳統制造業不等於舊動能。通過實施技術改造,老樹也能發新芽。要堅決摒棄傳統制造業‘過時論’‘低效論’‘低端論’等錯誤認識,大力實施存量提升戰略,持續抓好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

7月份召開的加快建設工業強市動員大會上,針對目前先進製造業和數字經濟興起,傳統制造業面臨的種種不利言論和觀點,濟南發出瞭如此堅強有力的聲音,這讓紡織服裝行業的企業們備受鼓舞,隨後召開產銷對接會,全省的行業同仁齊聚一堂。

他們來到商河縣,參觀齊魯宏業、齊魯化纖、齊魯化紡等企業;他們開展產銷對接,踐行“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他們在尋機,在紡織服裝業由沿海向內陸勞動力密集地轉移的當下,藉機做大做強縣域經濟的路徑。1、一種創新:新型功能纖維,阻蟎率可以達到100%

7月24日上午,豔陽高照,樹影婆娑,碧水環繞中坐落着紅牆黑瓦的中式建築,這裏不是什麼景區,是位於商河縣的齊魯宏業紡織集團(簡稱“齊魯宏業”);到訪的人也不是什麼遊客,而是全省上百名紡織服裝行業的大咖們,他們是來參觀取經的。

齊魯宏業組建於1997年,前身是濟南國棉十四廠和國棉十二廠,從排名中不難看出,在濟南紡織服裝行業頂峯時期,這兩家是絕對“小弟”;而如今已發展成爲濟南市最大的紡織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14億元以上,連續多年位列全國紡織行業百強企業。

“從組建初的負資產,到現在10多個億的年產值,走老路肯定不行。”齊魯宏業總經理李漢利說,在確保正常生產運營前提下,他們每年擠出部分資金投入技術改革,建設技術研發中心,購置全套瑞士烏斯特公司的試驗檢驗設備。

目前,企業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被評爲國家功能性差別化纖維紗線產品開發基地,產品也以科技含量高、技術難度高、附加值高的“三高”產品爲主。這一點從其批量定製的T恤衫價格中可窺一斑,單件90元,比市面上普通T恤衫的零售價還高。

齊魯化纖集團也在悄然發生改變,在其商河縣的紡織化纖工業園裏,除了流水線上的常規產品,還有一種功能纖維,可以用做生產面膜的原材料,具有抑菌抗蟎功效,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測,阻蟎率可以達到100%,且可以重複水洗,不影響防蟎效果。

“看到快速運轉的紡織車間,我就知道爲什麼現在衣服不值錢了,因爲生產效率提高了。”一位服裝零售企業負責人說,在這種情況下,唯有不斷創新研發出新產品,滿足客戶日漸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才能提高附加值。2、一種現實:濟南規上企業73家,產值過億的11家

看到一個個紡織服裝企業通過不斷創新和技術裝備改造,實現了傳統制造企業向高新技術企業的華麗轉身,山東省紡織服裝行業協會會長劉建國很欣慰:“濟南紡織服裝行業有着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過去,1905年濟南一棉就組建了,到20世紀90年代還是全國最大的生產廠。”

濟南三棉的坯布、二印的大花比嘰、二棉的“白鯊牌”針織用紗、針織廠的彈力內衣褲都是名牌產品,濟南紡科所無梭織機研發一直位居全國前兩名。1987年濟南四棉的“聘賢”牌30支、40支精梳針織用紗還奪得我國紡織業第一枚“金質獎”。

然而在工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變革的大潮中,濟南紡織服裝行業一度落伍了。不過,正如絕大多數人所認同的,在所有行業中,服裝行業是個永恆的朝陽產業,作爲衣食住行之首,人類對錦衣美服的追求永遠沒有止境。

經過近些年發展,這個行業在濟南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商河縣,據縣長袁長奎介紹,紡織服裝依然是商河縣的傳統支柱產業,近年來,立足原料資源優勢,加快轉型升級步伐,逐步形成了從紡紗、織造到服裝加工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商河縣紡織服裝業產能產值不斷擴大,質量效益穩步提升,對上下游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家,年產紗線8.76萬噸、服裝900萬件,佔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5。

濟南的狀況是這樣的,據工信局局長汲佩德介紹,目前全市紡織服裝行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73家,其中年產值過億元企業11家,既有棉紡織和化纖領域的行業領先企業,也有國內第一的女裝電商品牌,還有江北地區規模較大的綜合性服裝批發市場。3、一種期許:壯大縣域,技改補貼“零門檻”申報

“紡織服裝行業是工業經濟的典型代表,也是國民經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行業,在繁榮市場、擴大出口、吸納就業、促進城鎮化發展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汲佩德說,濟南紡織服裝行業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都是濟南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壯大的有利因素。

然而也要面對這樣的現實,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上半年全國限額以上單位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零售額5120億元,同比下降19.6%;1-5月份,全國服裝出口同比下降20.3%。在這一形勢下,越發體現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重要性。

於是,濟南組織了紡織服裝行業產銷對接會,現場簽約2億元。不過,更大的利好還是濟南提出“壯大實體經濟,大力實施工業強市發展戰略”,動員大會上明確提出,優化產業發展佈局,遠郊區縣要重點承接城區工業企業產業轉移。

縣域強則全市強,工業強則縣域強,動員大會還提出,加大做大做強縣域經濟的力度,各區縣都要把工業作爲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撐,統籌推進先進製造業培育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特別是要立足本地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對於優勢突出、已具備一定規模的,要重點提升產業發展質量,推進龍頭企業向高端攀升,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形成優勢產業集羣,以縣域工業突破帶動縣域經濟振興。

“隨着產業快速發展,沿海地區已進入成熟期,順應歷史規律,紡織服裝產業向勞動力密集地轉移成爲必然。”汲佩德說,商河縣紡織服裝產業基礎較好,發展壯大對壯大縣域經濟作用顯著,“在我國百強縣前20名中,15個縣都是紡織服裝大縣”。

汲佩德認爲,要加快推動紡織服裝產業升級,堅持智能製造主攻方向,持續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紡織服裝領域的創新應用,加快紡織服裝行業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支持紡織服裝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加快推進紡織新材料的開發、應用;還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

袁長奎表示,發展紡織服裝業,商河縣有原料資源等優勢,將進一步強化政策扶持、要素供給和服務保障,努力推動全縣紡織服裝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事實上,濟南市已經出臺政策,推進存量崛起。

舉例來講,建立工業投資同步獎補機制,加大工業和技術改造普惠性獎補支持力度,實施企業技術改造投資補貼“零門檻”申報,對普通技改項目給予實際設備投資額10%的獎補,單個企業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對整生產線、整車間和整工廠的智能化改造項目,分別給予設備投資(含軟件)12%、15%和20%的獎補,單個企業最高不超過2000萬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