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獨孤飛雪書畫藝術研究院畫家楞嚴山人所做,本着以畢生精力爲繼承並弘揚中國書畫而努力貢獻己之所學,爲文化藝術做點努力。

說到三代時期的藝術,現在好多人幾乎是難以想象,哪個時期的藝術與現今相比,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有很大區別。三代青銅器的出現,是繼原始彩陶以後的又一輝煌時期。從石器,骨器,玉器以及陶器藝術發展了青銅器藝術。青銅器上各種造型生動而有變化的紋樣,簡括,凝重,古樸,如幾何紋,禽獸紋,氣象紋等,極其賦有想象力和裝飾性,表現出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藝術智慧。青銅器藝術的創造,成爲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象徵。文獻中曾記載“史皇作圖”。

《畫史會要》中記載畫嫘,舜妹也,畫始於嫘,故曰畫嫘。自從公元前21世紀建立的夏代開始,經過商代,西周到東周,由於銅器和鐵器的相繼發明以及推廣使用,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各種手工業得到迅速的發展。爲禮教服務的青銅器藝術,在先秦造型藝術中佔有突出的地位,商周的玉石雕刻以及戰國的彩漆木雕,藝術就十分客觀。富有興廢之誡的殿堂壁畫以及人物寫真畫,爲先秦統治者所普遍重視。

根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的繪畫藝術形式多樣而比較成熟。那時期的繪畫大多爲裝飾之用,或者依附於手工藝術品和建築物之上。遺憾的是這些作品沒有保存下來。從青銅器藝術中,任然可以看到我國民族繪畫最初的造型水平和表現能力。戰國時代,已經有專門從事繪畫製作‘繪畫,壁畫,漆畫,帛畫,雕塑,玉器各自都有獨立的發展,創造出無數精彩華美的作品。這個時代的三件帛畫,造型簡括,線條流暢,爲我國現存最早的絹帛畫作品。這反映了戰國時期的繪畫技巧已經相當成熟了。

戰國的時期藝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這時期的帛畫有了進一步發展《龍鳳人物圖》是1949年由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的文物,是我國發展最早的一副帛畫。《人物御龍圖》1973年於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這比以前的繪畫技巧更發達。

然而在中國夏商周“禮樂文化”語境中生長、發展起來的三代藝術,主要還是以青銅藝術與樂舞藝術爲代表,其最本質的特徵便是“禮樂藝術”。從人類藝術所經歷過的物質性實用目的藝術、精神性實用目的藝術、審美性非實用目的藝術這三大基本歷史類型更迭演化的線索來看,在中華藝術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三代禮樂藝術正是一種典型形態的“精神性實用目的藝術”;三代時期正是這種藝術基本類型得以確立的時期。

三代時期主要還是中華遠古時期物質性實用目的藝術向後來的審美性非實用目的藝術發展演變的不可或缺的、具有重要意義的中介環節。而到了三代的晚期即春秋戰國時期,隨着舊的禮樂制度的崩壞,藝術中開始出現了新的歷史類型的萌芽,成爲數百年後魏晉時期中華藝術偉大自覺時代的先聲。

總之三代時期的藝術還是值得我們今人去好好研究的,可以從中借鑑到很多東西,不知道大家看後有什麼感想,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