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翰林官徐駿,寫下詩句“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也算是首佳作,可惜生不逢時,此詩引發文字獄,死後也不得安生。

妙手偶得

清代翰林官徐駿,坐在小花園蘭亭,有些微醉,單手扶額,正有些微惱,這酒雖好,多飲卻易上頭,昏然只想入睡,哪有什麼雅趣。

徐駿不禁又想起了唐朝李白,心下就是一聲長嘆,李白你爲什麼就那麼白?

就一口酒吐一首詩!坐個船你能聽到兩岸猿聲,行個蜀道就能唱響難於上青天,喝杯酒能夠對影成三人,等你消停了睡覺還能睡出個疑是地上霜,這詩歌是你開的門店哇?

越是懊惱,越是怨怨念,偏偏起風了,吹得石桌上的書嘩嘩翻頁,徐駿當時便要用手壓住,腦中卻靈光一閃,這風有些不知趣呀!

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

一沉吟,覺得妙不可言;心裏一癢,想起昨晚花園一隻只螢火蟲,帶着微光,在葉藤間飛舞,讓夜空不再寂寞,於是張口道出了上半聯。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徐駿覺得這詩真的好,寫出了閒趣,趕緊回到書房,抄錄了出來,後來載在《一柱樓詩》詩集裏面。

飛來橫禍

徐駿身爲翰林官,整日與奏章打交道,熟來生巧,慢慢地就放鬆了警惕。

有一日,徐駿書寫奏章,誤把“陛下”的“陛”字錯寫成“狴”字,也未細查,便匆匆上交。

雍正一見大怒,不容徐駿自辯,御筆一揮,摘了徐駿的官帽,格職查辦。

文字獄乃清朝統治所需“狴”字在雍正眼裏就是譏諷清朝滿人乃是胡兒出身,不是正統,是夷人搶了漢人的江山,這就是忠明之人的含沙射影。

喫清朝的飯,幹着保明的事,只能一殺了之,以儆效尤。雍正不怕位置不穩,怕的是這種思想苗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好的方法就是將火星扼殺掉!歷代清朝皇帝都在幹着這事,

清朝一直宣稱明朝是自己人玩完了的,不停地採取措施同化漢人,剃髮、學滿人的禮儀,企圖緩和滿漢矛盾。三十萬滿人面對幾千萬的漢人,武力顯然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只能從思想上控制,分化漢人勢力,最終把大部分漢人變成清朝的順民,從而達到穩固統治的目的。

最大的文字獄案呂留良案,雍正可謂殺出了真火,呂留良被戮屍不算,呂家16歲以上男子全部斬首,婦女幼童皆發往邊疆爲奴。

文字獄乃維護帝位所需雍正清算兄弟過節,手段毒辣,況且自身位置來歷也多非議,因此朝中詆譭之聲不絕,所以“狴”字,雍正認爲是徐駿有意諷刺自己爲帝位兄弟相殘,有如禽獸般狠辣歹毒,無情無義。

雍正從“孤臣”到“寡人”,從來不是優柔寡斷之人,借徐駿一字知錯,便開始嚴厲追查,把事情做大,來轉移朝中大臣的視線,緩和君臣之間的不二之心。

辦差的官員自然明白雍正的用心,絞盡腦汁從徐駿家中搜出的《一柱樓詩》找出了“反詩”,“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上呈雍正。

雍正爲了轉嫁矛盾,說“清風”就是指清朝,徐駿借詩譏諷朝廷來路不正,不合正統,是沒文化的夷人犯亂,推翻了明朝這本書。

同仇敵愾,不論爲敵的兄弟,還是冷眼旁觀的大臣,爲了清朝的統治,這時都暫時放下成見,共同應對這種思想危機,所以雍正從嚴從重判徐駿大逆不敬之罪斬立決,並燒燬所有文稿。

《雍正實錄·八年十月己亥》載:“刑部等衙門議奏,原任庶吉士徐駿,狂誕居心,悖戾成性,於詩文稿內,造爲譏訕悖亂之言,應照大逆不敬擬斬立決,將文稿盡行燒燬。從之。”

文字獄的根本原因

即使到了乾隆年間,一旦民間有了反清思想的苗頭,便會再興文字獄,震懾漢人。

乾隆借舊曲釀新酒,把徐駿又翻了出來,這次的藉口還是這樣,不過找了首新詩,“舉杯忽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拋半邊”。

乾隆詩寫了不少,四萬多首詩能夠能夠讓唐朝詩人感到震驚,可要讀上一讀,保準呆若木雞,這水平很乾隆。“可憐終歲苦,享利是他人”這句討好老百姓的還不錯,可惜他對徐駿就有點殘忍了。

乾隆認爲“明天子”就是明朝,“壺兒”就是“胡兒”,暗指關外縱馬遊牧爲生的清朝老祖宗。這是仗着有點見識說清朝沒文化呢,所以寫詩四萬首的乾隆不服氣了:徐駿啊,你這是不尊重現實!你得付出代價!

命人把徐駿的墳扒了,再把棺材給剖開,把屍體再殺戮一遍;兒孫斬了,當地官員也殺了,明明白白告訴別人:敢跟朝廷對着幹,活人照殺,死人我都不放過!

文字獄案罪名是讀書人寫詩誹謗朝廷,嘲諷滿清沒文化,其實是牽強附會在詩中挑毛病,殺一儆百,目的在於震懾那些忠心明朝的漢人,肅清反清的思想,穩固清朝的統治。老百姓往往好糊弄,讀書人的思想纔可怕,所以清朝統治者對讀書人舉起了屠刀;即使殺錯了,就當是殺了那隻駭猴的雞,人命不如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