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本文是五年本平台发表的胡少奎先生提供的文章,时间很多,估计很多人没看过,所以把一些老文章分享给大家。

因为原文章写的早,我就再增加一些内容。早期的北京,回民、汉民经营此种面食者极为普遍,一般叫“烧饼铺”。清军入关,北京内城变成八旗大本营,所以很多北京习俗就改成满洲式的,这样经营面食的店铺,大多按满洲习俗叫饽饽铺。后来官称糕点了。清代饽饽铺分满洲、清真和南式三种。满洲饽饽铺最初只卖多奶重油的满族糕饼并代卖鼻烟,后来因增加其他民族糕点而演化成大教饽饽铺,种类比较多。清真糕点铺出售的糕点与满汉糕点基本同名同形,区别是用羊油或素油,羊油照顾主儿是回回,素油照顾佛道信众。南果铺专营南方风味的糕点糖果,在京的南省人士更喜欢光顾。

下边的当年胡少奎先生的文章。

老北京卖糕点的铺面很多。分清真和大教(汉族)两种。大教点心铺中,较有名气的如,东华门的金兰斋、东风市场西门对过儿的宝兰斋、东四八条路口的瑞芳斋、前门大栅栏的聚庆斋和正明斋、菜市口的桂兴斋,风格迥异各有特色。

清真的点心铺没有那么多。但在四九城儿1都能很方便找到。例如地安门烟袋斜街的公和魁、地安门一溜胡同儿的增庆斋、大栅栏东口儿以南的祥聚公、往北没多远还有祥茂斋、崇文门大街的大生斋、菜市口烂漫胡同的清华斋、广安门门脸里头的清顺斋、北新桥儿以北路西的庆明号、交道口儿大街的义兴斋、东四北四条的庆明斋等等。

清真点心与大教点心不同之处在于所用的油和糖。大教点心铺攉馅儿、掺面全用黄油和白油(猪油)。而清真皆用香油。大教点心多使用江米熬糖稀。而清真点心铺自己不熬。去买糖坊熬现成儿的半成品(比较专业化)——黄米糖稀。而且做点心时舍得使蜂蜜,做出的点心味儿就是不一样。

做点心就得用模子。模子有点像南方妇女洗衣服的棒捶。点心模子一般都使用杜梨木雕刻。做这种东西也需要专家。比如,磁器口模子呼家的模子就特别好。上世纪六十年代,还能见到这种精品模子的风采。特点是图案线条清楚,木材质地坚硬、耐磨、不变形。其式样有龙凤饼、大小八件,而且还可定做。诸如寿字、桃形什么的。

以前永定门外和广安门内王子坟都有专业熬糖的作坊,至今广安门内牛街北口儿路西,还能找着叫做“塘坊胡同”或者是“糖房夹道”的地名儿。

专业作坊按时送货。且可以先赊账,月底再结账。很讲信用,产品质量也好。供蜂蜜的是在哈德门(崇文门)外的五老胡同。其他原材料如江米、豆沙、豌豆面等等,也有专门的“碾房”来送货。清真与大教的点心品种外形差不多,都是那路模样儿。如果想换新鲜样儿,就是换点心模子。

点心铺不是想卖什么就卖什么,有节气、月份儿管着呢。比如正月里卖元宵、二月初卖太阳糕、四月份卖玫瑰饼、藤萝饼(鲜花和糖拌馅,表面印字迹、名称)、五月卖五毒饼(做成蝎子、蜈蚣、蟾酴、壁虎、蛇等动物形状)、还有各种馅儿的粽子、六月卖水晶年糕、绿豆糕、豌豆黄。换着花样儿,一直能卖到八月节。

一进八月,大批的月饼就都上市了。品种也是名目繁多。比如,酥皮月饼、提浆月饼、广东月饼、自来红、自来白,不一而足。再往后,九月、十月,一直到腊月年跟儿底下,就是蜜贡、萨琪玛、糖卷果、蜜麻花、姜汁排叉儿、麒麟酥、蜜耳朵等冬令食品。赶上年节,点心铺会推出成套配置的点心匣子。由于价位不同,也很受欢迎。

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串亲访友都要包上个点心匣子,以示礼敬之意。匣子是“纸壳褙儿”糊的,上面印的花哩唬哨。挺喜兴,就是不禁搁着。不几天,点心里的油透过纸壳褙儿就渗出来了。

几十年前,拿俩“点心匣子”。里头楦上些精品级的清真点心,已经很讲究了。所以那会儿回民朋友走亲访友也一样方便潇洒。出门时揸哧着俩手2,无须提前买好滴漏着。到地方再说——一般清真铺面都设在回民扎堆儿的地方儿。回回也讲究:弄个匣子,楦上3几斤纯正的牌子货。滴漏着4去瞧瞧长辈儿——有面子。

清真点心铺也对汉族人开放,无需民族身份证明。笔者母亲非常好稀5那口儿“香油点心”味儿。故而就常到回回铺面买清真点心。去的最多的铺面儿,是前门外祥聚公。直到如今笔者仍是只认这家儿的东西——吃顺口儿,跑顺腿儿呗。

①四九城儿:泛指今天二环路以内的老城区。

②揸哧着俩手:空着手什么也不拿。

③楦上:填上,装上。

④滴漏着:提着,拎着。

⑤好稀:喜欢、爱好。

作者胡少奎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