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非遺

平山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你見過嗎?

平山置縣已有2200年的歷史,目前,平山縣有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4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65個。此外,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8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9處。

拍攝/楊兆

田興花燈會: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田興花燈會是起源並流傳於平山縣大吾鄉田興村一帶,以元宵節爲時間背景,以花燈展示爲主題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動,迄今已有300年以上的歷史。

花燈會興起緣由,據傳是村民們認爲不祥之物懼怕燈火,花燈可以驅邪減災,爲了祈福避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逐漸興起了在臘月、正月期間自制花燈以及火流球、孔明燈、焰火。

參觀體驗地:平山縣大吾鄉田興村

田興村位於平山縣城西北15公里,滹沱河南岸。每年元宵節正月十四、十五、十六3天的晚上,田興村都會舉辦花燈會,每次花燈會約有一兩千人、3000多盞花燈登臨村南前嶺和穿走村內主要街道夜遊,登臨村南前嶺俗稱“上嶺”。

目前,田興花燈會已成爲方圓數百里內獨一無二、別具特色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動。

閆三妮民歌:石家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閆三妮民歌是平山縣蛟潭莊鎮、合河口鄉一帶民間小曲的統稱。在演唱語言上使用方言土語,在旋律上既有山歌開闊嘹亮的高腔,也有平原民歌優美流暢的音調。

近年來,閆三妮民歌在當地小學生中開始有了教授傳唱活動。此外,平山縣文化館將通過舉辦閆三妮民歌學習班、舉辦閆三妮民歌演唱會等一系列措施,將閆三妮民歌打造成一張旅遊文化名片。

參觀體驗地:平山縣蛟潭莊鎮和合河口鄉

平山縣蛟潭莊鎮和合河口鄉素有“民歌之鄉”的美譽,在轄區內的50多個村莊,祖祖輩輩流傳着極富樂律之美的民間小曲,其具體的起源時間無從可考,聽當地老人說,大約自1000多年前本地村落形成後,就逐漸有了民間小曲。

古月豆腐製作技藝:石家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平山古月豆腐製作技藝是起源並流傳於平山縣古月鎮中古月村一帶的關於傳統美食豆腐的一整套製作方式方法。豆腐製作技藝在平山已有約2000多年的歷史。

該製作技藝精選優質黃豆,採用古月鎮獨有的純天然井水,按照傳統制作要求,採用人工壓榨分離技術,長時間自然降溫,多次點制而成,不含任何添加劑,堪稱“豆腐當中的極品”,屬於上好的綠色食品。

參觀體驗地:平山古月李記豆腐、塊塊鮮豆腐坊

平山古月豆腐製作技藝的起源地古月鎮中古月村是鎮政府所在地,東距平山縣城30公里。目前,平山古月豆腐產品已經是遠近聞名的綠色健康美食,除在平山本縣銷售外,還經過某些渠道小批量進入京津冀一些大中城市的餐桌。

平山根雕: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平山根雕是流傳於平山縣地域內、以樹根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爲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及工藝處理,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是傳統雕刻藝術之一。

平山根雕藝術何時發端何時成熟無法考證,至少有500年以上的歷史。平山根雕藝術流程包括選材、構思、剪裁、雕琢、打磨、上漆。

參觀體驗地:南東黃泥村會明根雕工作室

平山根雕的主要傳承地之一平山鎮南東黃泥村位於平山冶河與滹沱河交匯處馬頭紅山下,與國家4A級景區東方巨龜苑景區隔河相望。南東黃泥村周邊有丘陵有山,廣闊的平山西部山區,都爲根雕藝術提供了豐富的樹根資源。

拍攝/崔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是人類生命的記憶,是人類創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

內容來源 | 石家莊日報客戶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