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仁法師

導讀:有人問起:師父,爲什麼大藏經中所記載的華嚴經感應故事,比其他經典要少呢?今天我們就來解答這個問題。

翻開大藏經,我們可以發現《華嚴經持驗記》只有一萬一千多字,而《法華經持驗記》、《金剛經持驗記》都有四萬多字,就算是從《法華經》中單列出來的《普門品》,它的持驗記也有兩萬六千多字。相比之下,《華嚴經持驗記》的篇幅的確是太短了。

這到底的是爲什麼呢?

細細想來,也許這是因爲以下五個原因所致:

一、《華嚴經》全本譯出的時間比較晚

雖然在東晉時就已經譯出了《六十華嚴》,但是直到唐代武則天的時候,才請來實叉難陀三藏譯出了《八十華嚴》。

而流通較廣的《法華經》和《金剛經》版本,則在姚秦時就由鳩摩羅什大師所譯出了。

在流通時間上來說,的確是流通本的《法華經》和《金剛經》的全本流通得較早一些,佔了時間方面的優勢,也更深入人心。

二、華嚴的境界太高,令人望而卻步

我們知道,《華嚴經》是佛示現在剛剛成道時所宣說的,甚至佛也親口說過,這部經典太過深奧,不是一般人所能通達明瞭的。

衆生大多都是喜簡厭繁,好易惡難的。許多人幾乎都會下意識地優先選擇自己能夠看懂的經典。境界高遠的《華嚴經》,自然不容易出現在他們的首選之列了。

曾經有居士請了一套《八十華嚴》十年了,還沒有通讀過一遍。

問他原因,他回答說:等能夠看懂這部經的時候,再開始看。

聽得我忍不住想打出一串省略號。

等能夠看懂再看?能看懂這部經的,起碼也是大菩薩境界了。這是要等到何年何月纔看啊?大寫地服啊。

三、華嚴經卷帙太多,不易奉持

我們知道如今流通的《華嚴經》的版本,有四十卷、六十卷和八十卷本三種。

而《法華經》有七卷、《金剛經》有一卷,相比之下,《華嚴經》的篇幅之長遠勝於其它的流通經典。

想要通讀《華嚴經》一遍,的確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而且日日奉持的話,對於一些人來說也是很有難度的。

如今的人們更喜歡碎片化閱讀,寧願看十篇插科打諢式戲說佛法的文章,也不願意好好發心讀讀大部頭的佛經。

像《華嚴經》這樣的大經,他們幾乎就直接跳過不讀了。

當然,這是衆生的因緣,也沒有什麼好說的。

無論想怎麼做,都是大家的自由。

四、華嚴大經獲取不易,不是一般人所能請到

古代時,經典不易獲得,如果是想要求得經典,一則自己手抄,二則請抄經者幫忙抄錄,兩者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達成。

那篇幅較短的經文,自然也就成爲抄錄經典的首選了。

長達數十卷的《華嚴經》,真的是很容易讓古人望而卻步。

雖然想要擁有一部殊勝無比的《華嚴經》,可是銀子嗷嗷叫着不允許啊。

當初華嚴宗五祖宗密大師,也是在襄漢偶遇一位病僧,蒙其贈送了一套澄觀大師的《華嚴疏鈔》,登時如獲至寶。

現在經典易得,只要動動手指就能下載到製作精美的華嚴經電子版。

雖然當代佛經易得,但是網絡信息量太大,也沒有多少人願意安下心來,好好研讀大部頭的佛經了。

五、華嚴經典殊勝,不可思議

華嚴的境界不可思議,奉持這部經典的功德也不可思議。可以說是神鬼也莫測其境界,何況只是凡人的肉眼?那就更難窺其境界了。

當初華嚴宗初祖杜順大師門下有一名弟子,在大師晚年時跟隨大師修學多年。

後來,弟子一直鬧着要去五臺山朝禮文殊菩薩。

杜順大師就由他去了,只是在他臨行前,贈了他一首偈子:

“遊子漫奔波,台山禮土坡。文殊只這是,何處更覓他?”

弟子看了偈語,沒有明白師父的意思,還是執意辭別師父要去五臺。

後來,一路風塵僕僕的弟子在五臺山遇到了一位老人。

老人問他去哪裏?

他說去五臺山拜見文殊菩薩。

老人呵呵一笑說道:“文殊菩薩如今不在山中,而在長安度化衆生,就是大名鼎鼎的杜順和尚啊。”

弟子一聽,登時愣住了:老人說的,不正是自己的恩師嗎?

當他再想仔細問問時,老人已經消失不見了。

待他趕回長安時,師父杜順大師已經圓寂七日了。

連隨學多年的弟子,都不知道師父是菩薩示現,華嚴的境界難測,也可以由此管窺一斑了。

所以,也許是由於以上所說的這五個原因,所以華嚴經的持驗記相比其他常見的流通經典更少一些,這非經之過,衆生的根器使然罷了。

因此,有緣遇到華嚴經的話,請不要輕易錯過了,讀它!讀它!讀它!哪怕是種下了讀誦《華嚴經》一字一句的善根,所得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爲何有人覺得讀《六十華嚴》很受用?它的譯者不併簡單|百家故事

《華嚴經》有多殊勝,讀完這個故事,也許你會有所體會|百家故事

兩位梵僧朝禮五臺,遇到一位尼師,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百家故事

他經梵僧指點覺悟前世,出家後飛錫選地,終成一代宗師|百家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