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北极和南极,严格来说都是寒冷的沙漠,而且降水量很少。这两个地方的冬天都是冰天雪地,夏天也仍然有些寒冷,尽管由于全球变暖,南北两极也只能用“越来越不那么寒冷”来形容……

看起来南北两极似乎没什么不同,其实不然。南北两极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季节,在一年中南极正处于夏天时,北极则正好相反是冬天,而且南极通常比北极更冷。这是海洋性气候使北方气温变暖的结果。

南北两极还有其他更微妙的区别。北极大部分是海洋,北极极点距离最近的陆地有700多公里远。南极洲主要是一个冰原,南极极点距离最近的公海约1300公里。

南极几乎全是冰,而北极有高山、丘陵、平原、河流、苔原和针叶林。换句话说,北极有丰富的植物生命,而南极在只有2%没有冰的地方,生长着稀疏的植物。

北极野生动物和南极野生动物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北极有植物和直饮淡水,它能够养活几种大型陆生哺乳动物以及较小的啮齿动物和昆虫。而在南极,植物群落很少,直饮淡水更少,所以陆生动物相对稀少,在那里最大的陆生动物被称为“南极洲的大象”,要比企鹅小很多很多。至于是什么?我们先不急着揭开答案。

北极横跨欧洲、亚洲和北美,动物们可以在冬天迁徙到温暖的地区,然后夏天再回来享受那里的多产和阳光。大多数北极动物生活在苔原(针叶林以北的开阔平原)。

北极野生动物很多,比如生活在海洋里的虎鲸、白鲸和海豹等,还有雪鸮、海雀和其他耐寒的鸟类,陆地上的动物更多,比如旅鼠、松鼠和北极野兔,还有北极狼、驼鹿、麝牛等等,其中最大的陆生动物当属北极熊,但严格意义上的最大纯陆生动物,应该是体重可以达到410公斤的麝牛。

与物种丰富的北极相比,南极就显得没有那么“好客”了。由于南极植被少,多是大面积被冰冻的虚无,也只有原始的海岸线附近才能给野生动物们一线生机。

沿着这些海岸线,更多看到的南极动物是久负盛名的企鹅、晒太阳的海豹和一些其他迁徙鸟类,其中有一种鸟被称为“最强迁徙者”,它就是北极燕鸥。北极燕鸥以每年从一个极地地区迁移到另一个极地而闻名,它们每年在北极和南极之间往返飞行超过40000公里,是已知迁徙路线最长的动物。

在南极最大的陆生动物是南极蠓,也被称之为南极摇蚊,是一种不会飞的蚊子。它是在南极发现的唯一真正意义上的昆虫,也是唯一可以全年生存在南极的昆虫,同时还是截至2014年已知昆虫基因组最小的。

其实原本南极蠓并非是南极最大的陆生动物,但在1876年南极狼被人类灭绝之后,它才被迫登上“南极最大陆生动物”的王座,后来更被人们戏称为“南极洲的大象”。

南极蠓很小,小到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仔细。它们成年体长只有2-6毫米,这种细小的、六足的节肢动物通常还不到一毫米长,与其他昆虫相比它们更原始,很可能与现代昆虫的远古祖先相似。它们生活在沿海地区附近的岩石下,以真菌和细菌为食。

昆虫在地球上随处可见,但生活在想要在南极生存,南极蠓就必须有一些应对严酷环境(极寒、干燥、大风和高盐度、高紫外线辐射)的生存手段。它们可以主动减慢新陈代谢以节省能量,当冬天临近时,它们体内开始产生一种甘油(类似于防冻液),这种甘油可以降低它们的冰点,让自己尽可能的不被冻上。

但这并不意味着南极蠓不会被冻死,如果太冷,它们就会被冻成固体,那就完了。事实上南极蠓不能在零下15摄氏度的温度下生存,温度高于10摄氏度也会在一周之内将它们晒死。

而南极蠓却能在有时低至零下40摄氏度的区域生存,因为它们会躲在地下一米以下的地方,那里的常年温度稳定在0 - 2摄氏度之间,全年很少低于零下摄氏度。

接下来我们在聊一聊企鹅,它要比南极蠓打了不知多少倍,为啥却不是南极最大陆生动物呢?因为企鹅并非是陆生动物,它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

在南极冰原上因为没有掠食者,企鹅翅膀进化的只需要划水而不需要飞行,这也正是“冰原无猛兽,蚊子称霸王”的原因所在,而且这种“蚊子”还不会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