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沒什麼大病,就是早起不適,動不動就這兒疼,那兒酸,這是怎麼回事呢?

清晨起牀,如果感覺胸悶氣短、頭昏腦脹,刷牙噁心想吐,就說明你的身體內有溼了,體內溼氣重還會表現在肌肉痠痛,容易疲勞,身體虛胖

溼在中醫裏又叫“陰邪”,而脾爲至陰之髒,喜燥惡溼,所以脾氣在夏季的時候最旺盛。如果長夏溼氣過盛,就容易損傷脾臟,繼而傷肺、傷腎。

女性由於本身有經、帶、胎、產等特殊生理過程,日常生活中又肩負工作、家庭的雙重壓力,往往比其他人羣更容易受到溼熱毒等外邪的侵害。

溼氣過重的典型表現有哪些?

1、舌苔厚白有口氣

現在不妨伸出舌頭對着舌頭看看自己的舌苔,有沒有舌苔很重,舌頭整個發白,顯得特別厚的情況。如果有以上的情況你的溼氣可能有點重了。

溼氣過重,口腔環境也會變得潮溼,有利於細菌的滋養和生長,唾液也會變得粘稠,附着在舌苔上,造成舌苔呈現又白又厚的情況。過多的細菌也會殘留在嘴裏,形成口臭。

2、大便不成形

不知道自己溼氣是否重的人,平常不妨觀察觀察自己的大便形狀,如果有大便不成形,容易粘在馬桶上的情況,可能是你的溼氣過重了。體內溼氣重的話,會使大便也會變得更溼一點,很難成形,粘膩不易被馬桶沖走。

3、總是無精打采

溼氣過重會使你總覺得疲憊乏力,總是覺得沒激情,睡再多的覺也沒見好,身體還是很睏乏。如果你有這個情況八成是溼氣重導致的。

4、愛出油、易長痘

很多人會把長痘,皮膚出油當成遺傳導致的。其實不然,溼氣過重很容易造成這一狀況。身體虛寒之氣過多,新陳代謝慢,毒素不能即使代謝出去,皮膚就愛出油長痘。

這些“加溼”行爲不改溼氣會越來越重

生活中的一些行爲習慣,很容易加重體內溼氣,看看你中招了嗎?

1、久坐不動

久坐會使人供血不足,加重乏力和肌肉痠痛,影響溼氣的排出。

建議:平時每坐1小時,就起身動一動,拉伸筋骨。

2、熬夜、過勞

古籍《脾胃論》中指出:勞倦則脾先病。而脾受傷,體內水谷運化受影響,自然會加重體內溼邪。

建議:要注意勞逸結合,每天23點前就應進入睡眠狀態。

3、貪涼或口味重

生冷的食物或者涼性蔬果,亦或是喜歡喫油膩、過甜、過鹹的食物,這都會給胃腸消化增加負擔,胃動力不足,經絡不通,也就增加了溼邪積聚的機會。

建議:飲食要均衡、葷素搭配;並且烹調涼性食材時,最好加入溫性的調料如蔥姜來中和。

老中醫推薦祛溼小食方,食療補身體,祛溼千載難逢

夏季飲食調理應以清熱利溼,助脾運化爲基本原則,下面兩種食材非常適合溼熱的朋友:

赤小豆中含有石鹼酸、纖維素和皁鹼,可增加胃腸蠕動,減少便祕,促進排尿,因此可消除心臟性和腎臟性水腫,肝硬化腹水,腳氣病,浮腫等症狀。

薏仁薏仁可促進體內血液循環、水分代謝,發揮利尿消腫的效果,有助於改善水腫型肥胖。薏仁水是不錯的排毒方法,直接將薏仁用開水煮爛後,適個人口味添加少許的糖,是肌膚美白的天然保養品,除此處,虛寒體質的人溼氣重喫薏米紅豆茶或食物就沒事瞭如生薑,紅棗等。

中醫講究藥食同源,能食療則不藥補,祛溼必然先調脾胃,以健胃養胃、利水滲溼爲主。

中醫祛溼早就有了嚴密的邏輯和方法,《黃帝內經》認爲:脾主運化,根除溼氣,關鍵在脾臟。

脾胃好了,人體自身的排溼能力自然就變強了。我們知道紅豆薏米可祛溼,但熬煮麻煩,體質不合或用錯原料只會加重溼氣。

所以除了紅豆薏米,還需合理、周全的添加其它食材,講究君臣佐使。消除溼氣的主要病因,並輔助改善其它症狀,提高整個機體的功能,合力抵抗溼氣,才能達到平衡、快速祛溼的狀態。

緩溼茶,採用了中醫裏藥食同補的原理,更好地調理脾胃去溼氣。

緩溼茶出自名醫組方,採用了中醫裏藥食同補的原理,在赤小豆、薏米的基礎之上,選用苦蕎麥、橘皮、荷葉、玉米鬚、茯苓、白扁豆、山楂、魚腥草、藿香、萊菔子、山藥、甘草、紅棗、鏈子、砂仁、芡實等16種道地食材,科學配伍,使其性質更爲溫和、平性。

長期食用具有健脾、益氣、溫中、理氣、祛溼之效,可全面調和五臟六腑,根除溼氣的同時修復受損。經常失眠多夢的人,每天喝一杯,益氣養血、緩解疲勞、吸附身體濁氣,睡眠質量越來越好。

總之,我希望我的讀者能記住——溼氣這個東西,源於脾,但是會上犯清陽,說白了就是堵在我們的頭部!這個時候,我們會眩暈、迷糊、噁心,整天昏昏欲睡、沒有精神。這個情況,如果不盡快改善,將來容易發爲腦梗。這點我們必須注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