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约定好了只玩一个小时游戏,到了时间孩子却想再继续玩:

“我再玩20分钟嘛”,孩子开始撒娇;“不行,之前不是说好了吗?”

“不,我就玩”,孩子开始躺地上打滚;

“最多5分钟,不能再多了”,家长态度渐渐放软;

“就要20分钟,我不管”,孩子不依不饶;

“好吧,最多20分钟”,最终还是家长妥协。


这样的场景我想很多家长都很眼熟,孩子和父母“讨价还价”,也总是获胜的一方,因为家长总是“心太软”。


但是这样这样没原则、没底线的爱,只会让孩子更加任性。其实孩子很敏感,也很聪明,在家长的一次次妥协让步中他会发觉,只要自己撒泼打滚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自己的眼泪是最大的武器。于是,每一次他想达到目的,就会故技重施。


许多家长常常抱怨孩子这样太难管,其实归根结底,是因为一开始没有给孩子建立好一个规则感。


孩子最终都是要进入社会的,而社会里没有人会像父母这样对他妥协、惯着他,没有规则感的孩子势必会处处碰壁。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规则感,能够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的错误。

2-6岁是孩子建立规则感的关键期,孩子在这个阶段会逐渐从家里走向学校,接触到更多的外部环境,对孩子规则感的培养我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2-3岁,别和独立期的孩子硬碰硬


孩子在2岁之后,开始进入规则的敏感期,家长可以通过这个阶段有意识地建立孩子的规则感。不过此时也是孩子的第一个独立期,这个时候的他们开始不喜欢被安排,想自己动手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


所以我们在执行规则时,可以尽量少用强硬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可以用“怀柔”策略。


比如孩子在玩垃圾桶,你看到之后大声呵斥:你不要这样做!脏!这种强硬的语言就会强化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在孩子下次看到的时候还会去玩垃圾桶,因为这样还有一个趣味就是能够刺激父母。我们可以换种方式,招招手把孩子叫过来,跟他说:天哪,宝宝,早上那个桶里刚爬了一只虫虫你知道吗?好吓人的,我们都不要去动它好吗?


或者当他们在做什么“坏事”的时候,家长可以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孩子很快就会忘记自己刚刚在钻研什么,转而投入新的事物。

3-6岁,温和而坚定地制定规则


3岁之后,孩子开始从家庭走向学校,开始进入社会的最初形式。随着孩子的认知逐渐发展,他们开始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规则,应该要怎么处理才不会被惩罚。


在接触到陌生的人或者环境的时候,孩子们往往会观察和尝试各种行为,并通过了解他们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来判定规则的边界。家长可能会觉得这个年纪的孩子太爱闹了,总是喜欢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做点“小坏事”,其实不过是他们在试探规则的边界在哪。


所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下,家长对孩子的规定都要是一致的,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强化合适的行为,抑制不合适的行为,孩子才能逐渐将规则内化,形成良好的、自觉的行为。


身边常常有一些朋友,一着急就给孩子噼里啪啦一通训,训完之后又觉得愧疚对孩子各种好,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让孩子不知所措,甚至会变得情绪反复起来,这点需要注意。还有的就是和爷爷奶奶住一块的家庭,隔代教养方式和自己的教养方式不同,也容易造成孩子混乱,找不到规则的边界。


在我们坚持规则的时候,有一点是需要避免的,就是不要对孩子情绪失控,甚至对孩子进行体罚行为。这些都是属于负强化,让孩子认为这样才能引起家长的关注。


自由和尊重,规则和底线,从来都不是互相矛盾的,我们爱孩子,但不要纵容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