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分享我的暑期行,一路从皖南到南京,似乎一直穿行在“火炉”之中,来到南京后,似乎没那么潮湿了。南京这个天气,白天的室外游玩,简直是“上刑”,痛并快乐着。

这几天一直在走展馆类的行程,真是热怕了。上午去南京博物院,这是我去过的最牛的博物馆,印象深刻。下午来拜谒中山陵,这个天气爬山,是需要勇气的。坐34路在中山陵停车场下车,沿着这条木栈道长廊走向中山陵入口。沿途有钟山风景区的美照,一路走来并不寂寞。

现在南京的景区很多都实行预约制,游客都很精明,都进行了提前预约,也有少部分游客乘兴而来,因为没有预约被拒之门外,铩羽而归,百般不甘心。中山陵坐落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名胜区内,这里应该是每位游客都会到的地方,这是我第三次拜谒中山陵了。建筑群依山势而建,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

位于墓道南端的入口处中山陵博爱坊,具有浓郁中国传统风格,高11米,宽17.3米,三间四柱冲天式。在牌坊中门镶有石额一方,镌刻“博爱”二字,为孙中山先生的手书。

前方是气势磅礴的陵门,在陵门的两旁有一对汉白玉石狮。陵门有三个拱门,正门的上方,镶有一方石额,上刻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四个镏金大字。

陵门后面第二层平台上建有中山陵碑亭,内有高9米的墓碑,为一块巨大的花岗石雕琢而成。

石碑上刻有三行碑文:“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字为鎏金颜体字,雄健有力,严谨厚重。

碑亭是登中山陵台阶中难得的一处遮阴处,很多游人不顾“风度”了,席地而坐,暂时享受这一方难得的阴凉。我们一路看到了太多了被大太阳晒蔫了的游人,身上的衣服都湿嗒嗒的,都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的。我们心里还“取笑”他们像是“横路进二”,返程时,我们也是目光呆滞,下肢沉重,汗流浃背,狼狈不堪,感觉还不如上山时曾“取笑”过的那些人,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笑话人不如人。

小憩片刻,继续攀登。石阶是中山陵建筑中很特别的一部分,独具匠心,它把牌坊、陵门、碑亭、祭堂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庄严雄伟的“警钟形”整体。由下向上仰视,看到的都是台阶,却看不到平台;而从上向下俯瞰,只见平台,台阶却“消失”了。

中山陵中部的台阶平台上,有二只铜鼎,是1929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而立的铜鼎。鼎高1.5米,直径1.3米,鼎壁上铸有‘奉安大典’篆字。本图近端的这只铜鼎有些不一样,铜鼎下面有两个弹孔,一般导游都会在这里讲述弹孔的来历。

原来这是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击南京时,炮弹在西侧铜鼎腹壁上留下的“罪证”,本图是铜鼎腹壁内的弹孔,如同一条撕裂的伤口,仿佛在述说那段并不久远的历史。

前方就是处在山顶最高峰的祭堂,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中山陵祭堂吸取中国传统陵墓布局的特点,采取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方式,采用蓝色屋顶灰白色墙身。

祭堂长28米,宽22.5米,高26米,堂的外部全用香港花岗石砌成。祭堂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权”字样,中门上嵌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个鎏金大字。

祭堂前面东西两侧,矗立一对高达12.6米的华表,华表的断面为六角形,六面均饰浮雕卷云纹,庄严肃穆。游人在这里排队进入祭堂拜谒,祭堂中有工作人员提醒大家要戴好口罩。

祭堂内禁止拍照,本图取自网络。祭堂中央供奉孙中山坐像,高4.6米,孙中山先生身着长袍马褂,高额广颐,手持一本长卷,底座镌刻六幅浮雕,是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

在最高处的祭堂前小广场上俯瞰,一如前面所描述,只见平台,不见台阶。身旁有人在说,这是他见过的中山陵游人最少的一次,哈哈,是拜酷暑高温所赐吧。

返程中,迎面走来一队“愁眉苦脸”的团队游客,扛着蓝旗的导游还不忘“补刀”,他说,既然你们选择在这个时间段来中山陵,想必已经做好了高温登山的准备。话音未落,一众游客纷纷抗议,齐喊“没做好准备”。忽然想起那句话,这天气约你去中山陵的,一定是真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