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6日,正值北京三中院建院七週年之際,該院召開新聞通報會,介紹了該院服務“六穩”“六保”、依法保障和服務疫情常態化條件下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舉措和案例。

“我院從六大方面爲精準服務‘六穩’‘六保’提供優質司法服務。”三中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李經緯在通報會上總結了該院在服務保障優化營商環境、加強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司法保護等方面的重點工作。

通過借力智慧法院建設成果、推進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等,三中院在審理涉民生案件、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善意文明執行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面對疫情,三中院全面推行在線訴訟“雲模式”,開展遠程立案、網上審判、智慧執行,今年上半年共開展線上庭審5410件,在線庭審率48.3%,有效滿足了疫情防控期間人民羣衆和各類市場主體的司法需求,確保疫情防控和執法辦案兩不誤。

創新舉措,妥善審理涉民生案件

“三中院立足中心工作,切實發揮司法保民生、穩就業、促發展的職能作用,主動融入大局、服務大局、保障大局。”三中院民三庭庭長侯軍在通報會上列舉了三中院在妥善審理勞動就業、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涉基本民生案件上的創新舉措。

推行二審繁簡分流機制,創設民生保障綠色維權通道。早在2014年,三中院即根據消費糾紛案件多發性、維權成本高以及勞動爭議案件與基本民生保障和企業經營密切相關等特徵,將消費糾紛、勞動爭議案件納入快審範圍,並於今年將快審機制與二審獨任制改革試點工作相結合,在充分保護當事人訴訟權利及確保案件質量的前提下,合理優化審判流程,大幅縮短審判週期,實現消費糾紛、勞動爭議案件“快捷化”審理。

涉民生案件的“快捷化”審理,亦離不開審理方式的改變,今年以來,三中院除了大力推行互聯網庭審,還積極探索“無人記錄”庭審方式,推動在線訴訟更規範、更便捷、更智能。自試點以來,通過錄音錄像記錄方式審理案件305件,案件平均審理時長縮短46%,極大提升了審判質效。

除了在“硬件”上下功夫,三中院還從樹立“雙向保護審判理念”和“善意司法理念”找着力點,以有效保障民生領域和諧穩定,推動消費勞爭糾紛實現實質性化解,尤其針對疫情及疫情防控措施等因素,在審理中充分考慮消費者和經營者以及勞動者和企業受到的影響,堅持弘揚誠實信用以及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與促進企業生存發展並重原則,依法平等保護各方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堅持做到“能調則調,當判則判”,最大程度降低案件訴訟對當事人工作生活、生產經營的負面影響。此外,三中院還通過搭建理論實踐交流平臺,加強民生熱點問題研判,並適度延伸法院審判職能,推動消費勞爭領域社會共治。

精準服務,優化法治營商環境

“以‘提質增效、優化營商環境’爲工作着力點,以優化司法服務爲切入點,多措並舉,切實發揮好司法審判助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實效。”三中院民六庭庭長周荊在通報會上闡述了該院優化營商環境的工作思路。

聚焦經濟社會發展熱點,提前謀劃。疫情初期,三中院對疫情防控中可能出現的民商事法律問題進行調研和預判,形成《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引發的若干民商事法律適用問題的研討意見和司法應對建議》,圍繞合同、租賃、保險等民商事重點領域高發問題,以問答形式梳理了42類實體法律問題、8類程序性問題,爲各類市場主體和社會公衆可能面臨的潛在法律風險進行了預警。

聚力提升商事審判質效,打好基礎。三中院通過開展“百案雲庭”業務技能競賽等方式切實提升審判人員司法能力,通過深化商事審判規範化、專業化運行機制改革,統一商事案件裁判尺度。同時,加強審判管理,切實提升一審商事案件審判質效。據統計,2019年三中院商事審判週期縮短10%,商事案件平均實際審理天數44.27日,同比減少22日。

三中院還通過電子訴訟服務、探索電子卷宗全流程無紙化辦案模式、完善多元解紛機制等方式逐步優化司法服務。此外,三中院針對公司類、合同類等高發案件類型,做好基礎數據調研,以“裁判+調研”引導,以“調研+普法”共治,協助規範企業經營行爲,改善監管方式,切實解決高發案件類型的癥結,提升訴源治理和社區治理參與水平。

升級理念,提升執行工作

該院執行一庭庭長李學猛介紹,三中院不斷優化執行模式,提升執行理念,通過四個“強化”助力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

2020年上半年,三中院共計發還案款1000餘筆、17億餘元,這得益於執行部門採取的強化預估預判措施。疫情初期,該院執行部門即綜合分析企業、涉民生案件當事人面臨的困難和急需解決的問題,提前預判分析,並適時改變傳統工作模式,採取“線上爲主、線下可控、上下結合”的工作方式推進執行工作。據統計,今年1月底至5月初執結案件的95%通過線上完成,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影響。

“堅持以執促和,積極構建雙贏以至多贏局面。”李學猛在通報會上提到了三中院強化善意文明執行的舉措,除此之外,三中院還強調審慎適用強制執行措施,在依法保障申請執行人合法權益前提下,通過“法理情”相結合方式,儘可能降低對被執行人權益以及生產、生活造成的影響。同時,嚴格適用信用懲戒措施,依法迅速消除執行措施對企業信用的影響。

另外,三中院在拓寬企業權益、民生訴求的實現路徑上強化創新驅動。在督促執行上,充分依託新媒體,以直播平臺推出督促被執行人履行義務的短視頻。在財產處置中,通過拍品VR視頻、全景影像製作等方式,實現網上看樣,便利財產處置,保障勝訴權益的及時實現。在提升債權實現效率上,引入執行懸賞保險機制,減輕申請執行人支付高額懸賞金的負擔,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查找被執行人及其財產線索。

在助力企業復工復產上,強化管理,對於涉及生產經營困難但復工復產有望的企業作爲被執行人的案件,制定個性化的執行方案,同時適當給予企業一定寬限期用於恢復生產經營,積極引導雙方當事人執行和解。

通報會上,三中院執行一庭副庭長才雪冬通報了2件涉執行典型案例,其中,廣州某傳媒有限公司與丁某某仲裁執行一案,被執行人丁某某系某網絡短視頻平臺主播,被執行人丁某某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並在其直播過程中表現出對法院強制執行的輕視態度。執行法官針對被執行人的職業特點,憑藉網絡直播等新媒體的快速傳播作用,採用網絡短視頻的形式公佈失信被執行人信息,同時向社會徵集其財產線索,獲得網友關注,以此對被執行人施加輿論壓力,客觀上促使被執行人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最終案件圓滿執結。

供稿:北京三中院

圖片:馬國強

編輯:鄭浩 謝偉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