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容

《三十而已》的話題寫了不少,也追完了結局,這應該是最後一篇了。這部劇聚集社會現實,帶來很多生活啓示,也有備受爭議的部分,比如王漫妮回到小鎮後的生活,被批評不貼合實際,讓大城小鎮的觀衆都感到不適。

有人說,大齡返鄉的女人,沒錢沒背景,很難被有身份地位的男人娶回家,而且漂亮女人在外漂泊久了,故事也就多了,像小張主任這樣傳統守舊的人,大概率會介意,這也是最隱晦又心照不宣的一點;也有人說,張志處處打官腔,自以爲是,把女人當作附屬品,根本配不上漫妮,30歲又如何,不設限的人生才值得過。

王漫妮在開始時,是處處爲自己留後路的,她在察覺到梁正賢還有其他女友時,就常去姜辰的咖啡館坐着,看他烘豆子,衝咖啡,聊些往事,給姜辰希望,在和梁正賢分手,逃回老家時,也以咖啡豆爲由,與姜辰保持聯繫,她想着,若哪天重回上海,可以多一個人幫她解決燃眉之急;

關於小張主任,鎮上每個人都覺得,只要小張能看上漫妮,她後半輩子就享福了,工作、房子、名利一步到位,連母親都說,“你一定要見見,這次是咱們高攀了”,王漫妮開始並不排斥,甚至在小張主任帶她到小鎮四處轉悠時,心裏是竊喜的,她感覺無論在外受了多大挫折和屈辱,回到家依然被當作珍寶對待,還夾雜了一些打敗班花的成就感,她接受了張志安排得體面工作,也享受張志給她帶來的無限風光,這是一條堅實的退路,但不是她真正想要的。

小張主任在縣城生態裏,就像是一條肥美的魚,被大媽們虎視眈眈,實屬稀缺資源,可他出身草根,在關係爲王的小鎮,仕途前景並不樂觀,而且,連35塊錢的電影票都要消耗人情,可見格局不大,王漫妮那麼聰明,早就看出這一點,所以並沒有像撿到寶一樣緊緊抓住,而是採取迂迴策略,不承認,不拒絕。

放在現實裏,小張主任確實不太可能和漫妮相親,首先,漫妮在上海八年,養成了精緻的習慣,小張主任卻不喜奢華,消費觀差異較大,“可得性”不高,加上漫妮太過漂亮,容易招致嫉妒,也容易被抓到把柄,張志這樣的身份,可能會找一個“好嫁風”的女子,經歷少,好掌控,最重要的是能夠穩住大後方,而不是“小鎮之花”,每天處在風口浪尖。

他們之間,並非誰配不上誰的問題,只是價值觀底色不同,無法同行。漫妮看不上的小鎮一隅,卻是張志的畢生追求;漫妮厭倦沒有邊界的人情世故,張志就能樂得其中;漫妮不把結婚生子當作終極目標,張志卻以此作爲女人的價值標準;他們即便生活在一起,也是苦不堪言,兩個人比一個人更加孤獨。

漫妮從視頻看着顧佳討論營銷方案時,非常懷念那樣的工作氛圍,她心有不甘,備受煎熬,直到魏先生遞出一張名片,讓她抓住了重回上海的機會,毫不猶豫地拋棄了小鎮的安逸生活,拒絕了張志,也拒絕了姜辰,去追尋自我價值的實現。

從那以後,她徹底轉換了跑道,一路向前,不留退路,賭上自己的全部,換來了店長的位置,又毅然出國讀書,令人欽佩,或許10萬塊的學費並不高,留學也不會改變太多,但她收穫的是無限的自信和打破侷限的勇氣,這是未來披荊斬棘必不可少的武器。

顧佳曾說,“一百條退路,沒有一條是向前的,一旦有了這種觀念,人生也就這樣了”,王漫妮過去就是太瞻前顧後,遲疑不決,當她斷了一切退路和羈絆時,就註定沒有什麼能困住這個野心勃勃的姑娘。

你覺得王漫妮留學歸來後會怎麼樣?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