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戰爭史上,攻城和守城,往往是最爲常見的因素,這是因爲無論是東西方,戰爭爭奪的,無是糧食和人口等資源,而一到打仗的時候,百姓和糧草都會被收割到城池當中。因此攻城戰也就必不可少了。

或許大家會發現,決定攻城戰勝負最關鍵的,還是糧草,只要等待城池糧盡,自然就會戰自亂,從而避免進攻的敵方更大的傷亡。不過另外一個話題是,城池中士兵的箭如果射完了,又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向大家說明一下,古代守城的方式,絕非電視劇上一樣,一排人站在城牆上,對着下面射箭就完事了,因爲經常受到遊牧民族侵擾,中原也發展出了一套自己的守城經驗。

城牆並非一道光禿禿的牆壁,而是有着縱深的防禦體系,城牆上面,有專門給弓弩手準備的射樓,城牆內有高臺,架設拋石機,和大型牀弩,而城牆下面還有羊馬牆、護城河、拒馬樁,阻止敵方步騎兵的推進。

而在敵人攻城的時候,各個城門並非關閉,很多比較小的城門是打開的,有利於守軍及時趕赴支援,他們竭力阻止敵軍破壞城牆的機會,守城的戰士會在羊馬牆內嚴陣以待,以逸待勞。

至於守城的兵器,可不止弓箭,包括滾木礌石、箭矢投槍、推杆狼牙拍,以及煮沸騰的水或者金汁,都成爲了守城的利器,事實上,滾木,以及沸水,並不是什麼朗逸籌備的事情,史料中記載每逢攻城,守城百姓都要“揭屋拆瓦”。這是幹什麼?正是籌備守城的裝備。但凡是有重量的東西,從城牆上丟下,就能對敵人進行殺傷。

而關於箭支不足的問題,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一位將軍就想出了好辦法,他就是唐代的張巡。唐朝中期,安史之亂髮生,安祿山叛軍在令狐潮的帶領下,一共4萬多人,氣勢洶洶的撲向了雍丘,真源縣縣令張巡並不願意投降,他招募1000多個壯士,守衛這裏,令狐潮將雍丘圍個水泄不通,數次進攻,都被張巡的亂箭擊退。

然而日子一長,眼看着箭支就要用完,這又該如何是好呢?他有了一個好辦法,在一天深夜,雍丘城頭黑漆漆的一片,似乎密密麻麻的黑影,正沿着繩索爬下城頭。

這件事情,很快被令狐潮所得之,他認爲張巡沒有放下吊橋,一定是想趁着晚上,神不知鬼不覺的逃走,於是趕忙下令手下放箭,聽到城頭一片吶喊聲,令狐潮射的更加起勁了。然而等到天色發白的時候,他才發現,原來城牆上掛着的是草人,原來張巡一邊命令士兵,高聲喊叫,一邊來來回回的提升和放下草人,結果一晚上,就拿上來了數十萬之箭。

這個故事,後來也被羅貫中借鑑到了“草船借箭”的典故中。

然而可惜的是,即便是張巡這樣的守城能手,最終還是在安史之亂最慘烈的睢陽保衛戰歿於王事,面對叛軍圍攻,張巡帶領唐朝軍民堅守數個月,糧草喫完了,就喫馬匹,樹根,最後發展到了喫人的地步,等到叛軍攻破城門,城內只剩下400多人,這說明古代守城,最重要的還是糧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