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曾说过,孩子的问题,往往都是大人的问题。

你给孩子种下什么样的“因”,孩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

——鹿妈


作者 | 夏天

来源 | 女儿派(洞见旗下账号)

7岁就全国出名,是什么感觉?

特别丢人的那种。

前几日,佛山派出所民警接到一通报警电话。

当他们火速赶到现场时,发现犯罪嫌疑人是一个7岁的小女孩。

而报警的人竟然是小女孩的亲妈。

这可真是虎妈。

据了解,小女孩是在某天路过这家商店时,看见这家的玩具很漂亮。

她知道自己家条件不好,不好意思跟妈妈要钱,但又特别想要。

于是,她走进店里,拿了几个玩具就跑。

没想到,过了几天,当她再次路过这家店铺时,被店员认了出来,并拦下了她。

店员给小女孩的妈妈打电话。

可无论妈妈怎么询问,小女孩就是不承认。

气急之下,妈妈报了警,想让警察帮她管教一下女儿。

要说,这位妈妈不姑息孩子错误的手段够刚,警察的到来也如愿让小女孩承认了错误。

这原本该是件教育孩子的成功案例。

然而,事情一报道出来,却引起了知乎270万网友打架。

有人说,这是让女孩长记性,一针见效,一劳永逸。

有人说,这是伤女孩自尊,会给女孩留下一生的阴影。

想起《母爱的羁绊》中有句话说:

爱,来自父母,令人悲哀的伤害也来自父母,而这种伤害隐性而沉重。

教育孩子,因人而异。

我们不能肯定哪种教育方法是最好的。

但我们可以肯定:

养育孩子,这几件事千万不能做。

不给孩子留面子

闺蜜曾给我讲过一件她小时候的事。

有一次,闺蜜把同桌的《格林童话》偷偷放进自己的书包。

她想晚上回家偷偷看完,第二天一早再偷偷给同桌放回去。

没想到,自己的小动作被另外一名同学看见,并告诉了自己的妈妈。

回到家,无论她怎么跟妈妈解释,妈妈都认定她是个“小偷”。

第二天一早,妈妈押着她来到学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数落她,还让她向老师和同桌道歉。

那一刻,闺蜜就像被人扒光了衣服示众。

她不敢抬头,不敢大声说话,她的脑子里不停地闪烁着妈妈的自鸣得意,同学们的鄙夷嘲笑,以及老师的轻蔑。

闺蜜的妈妈以为自己给女儿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却不知这一课几乎毁了闺蜜。

闺蜜再也不敢在班级里出头挑尖,她害怕自己的每一次显眼,都会被带上一句:

“不就是个小偷吗?”

班里只要有人丢了东西,闺蜜就感觉背上有千根芒刺,仿佛真是她偷的。

日子久了,闺蜜不敢跟人正目相向,不敢跟别人交心,就连向老师请教问题都战战兢兢,生怕被老师看不起。

苏联教育家说:

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

大人总是觉得小孩子不需要面子,越是让他们无地自容,越是能让他们痛改前非。

殊不知,孩子的成长,是从父母的瞳孔中确认自己的存在。

如果最亲的人都不顾他的尊严,否定他的价值,那么,孩子就无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教育孩子有很多方法,碾碎孩子的自尊,用羞耻感绑架孩子,无疑是最诛心的。

鲁迅说:我们要抗住黑暗的闸门,将孩子放到光明的地方去。

孩子的每一次犯错,其实都伴随着机会。

我们需要做的是,带领孩子找到机会,改正错误,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 ,践踏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伏法”。

强扭的瓜不甜,打碎的自尊不值钱。

父母给孩子留些面子,孩子才会更珍惜面子。

就像傅首尔所说的那样:

只有强者闭嘴了,弱者才有发声的机会。

在孩子面前哭穷

还记得《人民的名义》里那个大贪官赵德汉吗?

受贿2亿多人民币,专门找一栋房子,在床铺下,冰箱里,塞满了钱。

但他一分钱都没花,他唯一敢做的就是躺在铺满钱的床上,闻一闻钱的味道。

谈及受贿的理由,他的话更是悲哀: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穷怕了。”

当时弹幕上有句话,我印象深刻:

“这哪是贫穷,这是心穷。”

是啊,贫穷可以靠双手制造财富;心穷却是万丈深渊,欲壑难填。

可是,想要培养一个心穷的孩子,却很简单。

知乎上有一位网友倾诉:

小时候只要走到玩具店,就想停下来看看。

每当这个时候,妈妈就会拉紧我的手,加快脚步:

“别看了,我们家就快没钱了,你再乱花钱,我们就要饿肚子了。”

再大一点,我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欲望,妈妈又开始嘀咕:

“全家人勒紧裤腰带,供你读书,你就考这么点分,你对得起我给你出的学费吗?”

日复一日的磨耳朵,我不想听,但却不能不承认。

欲望、梦想、喜爱在贫穷、节制、你不配面前一败涂地。

工作后,我有能力为自己的喜爱买单了,却觉得自己真的不配拥有了。

就像网上那句话所说的那样:

“贫穷”的思维就像一种遗产,如没有摒弃,无论我们的孩子愿不愿意继承,他们都会被记在孩子的人生户头上。

哭穷的父母,只能养出“心穷”的孩子。

“买不起”,“没钱了”,对于父母来说,是轻飘飘的一句话。

对于孩子来说,却是沉甸甸的负担。

这份负担会让孩子的内心变得贫瘠而自卑。

他们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尝试,不敢放肆、不敢企盼更美好的人生。

作家刘墉说:

父母的教育问题里,埋藏着孩子的祸根。

所以,千万不要给孩子灌输“穷”的概念。

我们可以生活拮据,但要给孩子一颗富足的内心。

就像《当幸福来敲门》里的黑人克里斯那样。

即使带着孩子流浪街头睡公厕,也不对孩子哭穷,硬是为孩子撑起了一片朗朗晴空。

不会沟通

记得小时候,我跟一个欺负我的同学打架,妈妈被老师叫去学校。

回家的路上,妈妈不关心我为什么打架,却一个劲儿地数落我:

“真是丢死人了,我吃饱了撑的,我就不该生下你......”

有一回考试,我拉肚子,成绩没考好,妈妈更是口不留情:

“就你这成绩,长大扫大街去吧。”

我要是敢还嘴,那就是狡辩,是“思想不正确”:

“我起早贪黑给你买菜做饭,照顾你起居,你对得起我吗?白眼狼!”

都说,恶语伤人六月寒。

其实,最亲的人说出的恶语,伤害更深。

在孩子眼里,父母是自己最信赖,唯一可依赖的精神支柱。

如果自己的支柱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绝望。

我知道妈妈的口不择言,都是为我好。

但妈妈的那些话,还是像一把利刃一样刺向我的心脏。

我能做到不恨妈妈,但我却无法跟妈妈亲近。

直到现在,偶尔回家,我跟妈妈的对话也超不过三个回合。

著名英国儿童文学家罗尔德.达尔文说过一句话:

孩子,不是小大人,他们自成一个物种,大人是另外一个物种。

如果父母做不到和孩子同频沟通,父母的话,孩子永远听不进去,甚至会变成一把凶器。

去年,上海17岁男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争执,妈妈在接他回家的路上对他进行批评。

当车开到卢浦大桥中央时,妈妈停下车,不知道又对车里的男孩说了些什么。

男孩突然打开车门,抹着眼泪毫不犹豫地越桥而下。

亲情的伤害,对孩子来说,是最绝望的伤害。

父母遇事不问原因,把自己的情绪放在上风,孩子得不到内心的抚慰,只会更加抵触。

父母想要逼迫孩子看自己的脸色行事,孩子却只会从父母的脸色中看到自己的不堪。

一个发泄,一个内耗。

亲子关系越来越糟,孩子内心的创伤也越来越大。

有句话说:有多少体谅,就有多少理解。

父母体谅孩子,孩子才会理解父母。

既然是最亲的人,那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用尊重、倾听、换位思考,来代替“唐僧式的说教”、“扎心的冷嘲热讽”,“死揪不放的批评”。

我们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

我们共同摸索,良性沟通,亲子关系更融洽,教育才会更顺理成章。

蒙台梭利说:

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父母是孩子的因,孩子是父母的果。

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我们对孩子爱的质量。

真爱孩子,就让我们一起为孩子扛住黑暗的闸门。

尽全力,把我们的孩子带到有阳光的地方去。

与君共勉!


每一个男孩,都是妈妈的软肋,也是铠甲。

养得好聪明又绅士,养不好费心又劳神。

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我们都懂。

家有男孩,关注洞见旗下@男孩派,

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