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刀,作爲現代刀具中,在戰場上最活躍的一種冷兵器,可以說不論是從文化角度,還是從軍事角度來說,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期要講的,是如今人們在熒幕上最常見到的刺刀,同時也是許多人對刺刀的第一印象,那便是日本二戰時期的——明治30年式刺刀。

明治30年式刺刀顧名思義,就是日本在明治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897年時,爲當時的日本陸海軍開發的一種刺刀。

換言之,這款明治30年式刺刀,可以說除了入侵琉球和甲午戰爭外,幾乎參加了後來所有的日本對外戰爭和對殖民地的鎮壓,直到二戰結束後,伴隨着日本軍隊的解散,才最終結束他們的歷史。

能夠服役如此之久,明治30年式刺刀自然也有着它們的優秀之處。

明治30年式刺刀刀長51.2cm,刃長40.0cm,鍔厚0.8cm,這一長度雖然與我們之前文章中介紹的二戰德國刺刀相比,在長度上有着一定優勢。

日俄戰爭中的日本步兵

當然,與明治30年式刺刀誕生同一時期的刺刀,甚至是後來二戰時期的一些刺刀相比,明治30年式刺刀在長度上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而我今天印象中如同短矛的刺刀形象,其實最主要的是來自於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開發的以長度著稱的三八式步槍,與刺刀結合之後的產物。

日本三八式步槍與明治30年式刺刀

不過雖說是刺刀,相比於“刺”,明治30年式刺刀倒是更像一把“刀”。

這一奇怪的造型,原因還要追溯到日本刺刀的發展歷史,實際上很大程度收到了著名反曲刺刀——法國1866型刺刀,以及國內日本傳統刀劍的影響。

法國1866型刺刀
明治30年式刺刀

因此雖然明治30年式刺刀如同日本刀般較爲圓潤的刀頭,刀刃截面也是也是一個倒三角形。在刺殺中這種刀身威力遠不如尖銳的軍刺,但是卻擁有更加好的多功能適用性。

這一點雖然在明治30年式刺刀誕生的時期顯得略微奇怪,但是在後來日俄戰爭,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面臨多樣的作戰環境時,顯得比普通的軍刺更加可靠。

當然了,明治30年式刺刀能一直從日俄戰爭使用到二戰,成爲20世紀服役時間最長的單款刺刀,除了它們本身在設計時的優點外,和本身日本陸軍作戰思維的發展緩慢,也有着一定的關係。

除了刀刃之外,明治30年式刺刀最爲標誌性的設計中,除了刀頭外,還有非常顯眼的護鉤,不過這一結構在後期取消。

至於手柄的設計,並非是採用直柄,通過手柄下方一定的波浪,從而提供更好的握感,以便士兵將其作爲工具或格鬥刀具使用。

而明治30年式刺刀最爲精妙的結構,還是當屬刺刀與步槍之間的固定結構。

刀柄末端爲閉鎖機構同時上部爲一T形長槽,槽內右側有彈簧控制的活動卡筍,可以與刺刀座上的缺口相配合,將刺刀固定在步槍上。

最後,雖然明治30年式刺刀誕生的19世紀末期,這種類似刀具的刺刀設計還算較爲常見,不過與他們相比,明治30年式刺刀可以說在這一方面走的更遠。

雖然對於這種刺刀在歷史中的地位小編並不想多家評說,不過它們如今大多都已經進入收藏家或者博物館的櫥窗,這對於這種武器而言,也算是一個合適的結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