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中的“戰略大師”叫安德魯·馬歇爾,其曾經的弟子史蒂芬魯德剛剛從海軍陸戰隊總部副司令空降到印太戰區,當了該戰區海軍陸戰隊司令(2020年7月16日正式就職)。

美國戰略大師安德魯·馬歇爾

安德魯·馬歇爾有多牛?

中國人將其比作“掃地僧”,因爲他主持的國防部“淨評估辦公室”出臺的報告,不像其他智庫那樣公開,通常只有總統和國防部長能看到。安德魯·馬歇爾出手的報告不僅價值更高,而且可以直接影響美國的軍事戰略,上升爲國家意志。

舉個例子,冷戰期間,美國看到蘇聯遠洋海軍崛起,就想着要遏制之,保持美國海軍一家獨大。安德魯·馬歇爾的辦法是——美國要重點發展核潛艇、精確制導,海上遠程兵力部署投送。爲什麼是這三種優勢?它們都非常燒錢,而且就算蘇聯花大錢也趕不上美國。

現在,美國各智庫也紛紛出臺報告,研究如何對付中國海軍的崛起,繼續保持美國海軍的優勢。安德魯·馬歇爾儘管已於2019年3月去世,但他在冷戰結束後就長期關注中國,而且預言中國將成爲繼蘇聯之後美國的最大對手。他早年在蘭德公司工作,此後一直穩坐淨評估辦公室主任的位子,先後服務過從尼克松到奧巴馬的8任總統和13位國防部長,冷戰結束後預言了中國的崛起。美國評估中國的三本暢銷書,都是他資助出版的:《中國對未來戰爭的看法》(1998年,456頁)、《中國對未來安全環境的爭論》(2004年,420頁)、《2049百年馬拉松:中國欲取代美國稱霸全球的祕密戰略》(2015年,217頁)。從書名即可看到美國對中國的敵視狀態。

2015年,他覺得自己太老,需要接班人,就把位置讓給了吉姆·貝克,進行了長達4年的傳幫帶。想必,“淨評估辦公室”關於如何對付中國海軍的內部報告,已經放在國防部長和總統的桌子上,而且少不了安德魯·馬歇爾的點子。

史蒂芬魯德曾是安德魯·馬歇爾的軍事助理兼學生,如今在美國全球最大的戰區當上海軍陸戰隊的頭兒,手握實權。在這種情況下,史蒂芬魯德會在印太戰區如何運用他從安德魯·馬歇爾那裏學到的本事?

既然史蒂芬魯德是海軍陸戰隊將領,那麼就先來了解一下這個軍種——畢竟中國的海軍陸戰隊纔剛剛起步,而美國海軍陸戰隊已經走過了200多年。

美國海軍陸戰隊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一方面,出鏡率挺高,不斷在全世界各地刷存在感,給人以“戰力強悍”的印象。美國國防大學在2017年曾出版一本書,主題是“教你當軍官”。本工作室編譯了一部分,其中一個主題是美國各軍種老大撰文“推銷”本軍種,海軍陸戰隊前司令詹姆斯·康威寫道:

“當戰爭來臨時,陸戰隊的角色將像希臘方陣中的斯巴達人一樣,總是部署在最前線、應對最難對付的敵人。”

“海軍陸戰隊軍官將會被部署到某個被上帝遺棄的地方,但他們有充分的信心在那裏適應環境並戰勝敵人。”

“與海軍陸戰隊軍官握手,比文件上的簽名更具約束力。”

……

另一方面,美國海軍陸戰隊是出了名的“四等人”,在陸海空三位大哥面前明顯“矮一截”。美國國防部爲海空陸三軍都設置了相應的文官部長,但沒有海軍陸戰隊部長(海軍陸戰隊和海軍的頭兒一起,都受海軍部長領導)。再以經費爲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是一塊兒做預算,然後海軍用大頭,把剩下的給海軍陸戰隊……所以,上面那位海軍陸戰隊前司令詹姆斯·康威在自豪的同時,也忍不住吐槽:“無論是服役 3 年還是 30 年,海軍陸戰隊員總要面對‘少花錢多辦事’帶來的挑戰……預算總是很緊張,與兄弟軍種相比,海軍陸戰隊基地和場站的條件相對簡陋。”[①]

錢拿得少就算了,問題是重活兒多且危險係數高,這就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尷尬的地方。對此,“四阿哥”(即“四等人”海軍陸戰隊)用兩個字回應:一是“忍”,二是“認”。

如果“四阿哥”不服氣硬懟,最有可能的一種結果就是“氣出了,命沒了”。歷史上,美國海軍陸戰隊曾幾次差點被裁撤,硬是靠着戰功才“活”下來。如二戰之後,美國大裁軍,海軍陸戰隊也在“咔嚓”之列。艾森豪威爾和馬歇爾都表示,海陸陸戰隊的活兒完全可以讓陸軍來幹,沒必要疊牀架屋,單獨存在[②]……

但隨後朝鮮戰爭爆發,救了其一命。要不是海軍陸戰隊第1師師長史密斯表現出色,美軍在和志願軍的第一仗中必然損失更大。而且,美國海軍陸戰隊由戰前的7.5萬人擴張到26.1萬人,還要歸功於朝鮮戰爭……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前,中國軍隊不瞭解美國海軍陸戰隊,更不瞭解海軍陸戰隊第1師師長史密斯。當時如果瞭解對手部隊和這支部隊的頭兒,應該打得更好。

中國軍人在朝鮮與美國海軍陸戰隊硬槓過,未來如果再次兵戎相見,會在哪兒?

也許是在海峽對面的灣灣,也許是在別的地方。但不管在哪兒,都需要了解美國海軍陸戰隊,尤其是他們的將領。

中國軍隊最有可能面臨的對手,當是印太戰區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將領。那麼,我們可能面臨哪些對手,對這些人,除了照片和履歷,我們還了解什麼?

其一,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印太戰區的現狀,印證了“四等人”的說法。

在印太總部,海軍、空軍和陸軍把要職都瓜分了(如印太司令、印太總部作戰部長和情報部長都是海軍將領;印太總部副司令、印太總部指揮、控制、通訊與網絡部部長是空軍將領;印太總部參謀長和後勤部長是陸軍將領),只剩下一個象徵性位置留給了海軍陸戰隊。悲催的是,這個位置也不是很重要——印太戰區總軍士長。從該戰區將領數量來說,海軍陸戰隊也處於下風。目前,本工作室一共整理了64名印太戰區現役美軍將領的情報資料,海、陸、空將領是18人,而海軍陸戰隊將領僅10人。

不過,如果你因爲這個就小瞧印太戰區現役美國海軍陸戰隊將領,那就錯了。

印太戰區總軍士長斯巴達羅(剛退休)就不簡單:

1.什麼崗位都幹過。包括但不限於情報分析、警衛、測量和氣象、軍校教官……

2.什麼地方都待過。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我進入陸戰隊後,幾乎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服役過。”

3.55歲還在攻讀碩士學位。美國的軍士長一般學位都不行,他十分注重學習。

4.能力超強。同事們對他的評價是:“對細節的關注令人難以置信,看待事物具有獨到的眼光,善於捕捉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因素”

海軍陸戰隊出身的印太戰區總軍士長都如此了得,海軍陸戰隊司令又是什麼來頭?

印太戰區新任海軍陸戰隊司令魯德

巧的是,印太戰區海軍陸戰隊司令於2020年5月剛剛換將。原司令路易斯·克拉帕羅塔到海軍陸戰隊總部擔任教育與訓練司令部司令,接替其職的是海軍陸戰隊總部副司令(分管航空事務)史蒂芬魯德。

本工作室在分析路易斯·克拉帕羅塔弱點時(當時還沒有換將的消息),指出其主官經歷過硬(第1海軍陸戰隊團長、第2海軍陸戰師長、第1海軍陸戰隊遠征部隊司令等),但軟肋是缺乏總部機關工作經歷。這一次他調任本軍種總部教育與訓練司令部司令,補上了這一缺陷,未來尚有較大進步空間。

下面,重點說說新來的印太戰區海軍陸戰隊司令史蒂芬魯德,美國爲什麼派他來印太戰區對付中國?

印太戰區新任海軍陸戰隊司令史蒂芬魯德。

第一,熟悉印太戰區。魯德曾在印太總部(當時還叫太平洋總部)待過,職務是戰略計劃與政策部部長(2015-2017年),對印太戰區的總體情況比較瞭解。更在在印戰區擔任第1陸戰隊航空聯隊指揮官時(2013-2015),日本、韓國等盟國也跑得比較多。而且,剛剛離任印太戰區海軍陸戰隊司令的克拉帕羅塔和德魯是老鄉(都是康涅狄格州人),傳經送寶就方便了許多。

第二,具有戰略眼光。魯德曾在國防部長辦公廳淨評估辦公室(直屬國防部長辦公室的二級部門,只對部長負責)幹過,而且是時任辦公室主任安德魯·馬歇爾的軍事助理。要知道,安德魯·馬歇爾可是大名鼎鼎的“戰略大師”,能被他看上並選爲軍事助理,魯德自然也不是等閒之輩。跟在大師身邊,長進不會小。而且,安德魯·馬歇爾在國防部當了幾十年的“釘子戶”(1973-2015年),積累了相當豐富的人脈,魯德也跟着沾光。

魯德(右二)與國會議員索恩伯裏合影

第三,手中資源豐富。他是軍內少有與國會議員建立良好關係的將領之一,這得益於他當過3年海軍陸戰隊司令的法務助理,與國會打交道較多。換句話說,他日後爲印太戰區海軍陸戰隊爭取資源,更容易得到國會支持。另外,他還在國防部以及海軍陸戰隊總部任過職,這些資料同樣不可小覷。

第四,對華態度理智。德魯曾與中國軍方有過一次親密接觸。2016年11月,中美在中國北海艦隊機關聯合召開了一個爲期三天的重要會議——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碰頭會。德魯當時的身份是美方代表團團長、太平洋總部戰略計劃與政策部部長、海軍陸戰隊少將。他會見了海軍北海艦隊司令員袁譽柏,參觀了海軍潛艇學院並表示:“我們兩國軍隊在海上和空中相遇,大多數情況下是安全的,但重要的是通過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持續對話,確定並討論出現的安全問題。然後,我們可以把這些經驗教訓帶回去,以確保操作員之間持續安全互動。”美國把他派到印太戰區,既能貫徹落實美方在南海的新政策,也能管控風險,使其符合美國利益。

此外,德魯在擔任印太戰區海軍陸戰隊司令之前,是海軍陸戰隊總部的副司令,分管航空事務。如有必要,他可利用之前攢下的資源,爲印太戰區海軍陸戰隊的航空領域帶來更多利益。

對印太地區的政策,德魯一直重視兩個方面:一是該地區的海軍陸戰隊要與海軍通力合作,錘鍊一體化作戰能力;二是該地區的美軍要與美國的盟國大力合作,遏制中國的發展勢頭。

參考資料:

[①] 許述工作室:《中美人事制度異同》,2020年。

[②] Krulak, Victor H. First To Fight: An Inside View of the U.S. Marine Corps.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4. ISBN 0-87021-785-2. Chapter 7, The Marines' Push Button 113-119

“許述工作室”創始人簡介

許述,四川人,軍事學博士,曾在戰區級機關工作,並在《解放軍報》、《書屋》等媒體發表文章70餘篇,接受過鳳凰衛視等媒體採訪,受邀到華爲等演講十餘次,出版專著《這纔是美軍》(中將王洪光作序),出版第一年5次加印,在京東新書熱賣榜常居TOP3,登上三聯書店暢銷書排行榜,進入美國紐約公立圖書館和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 現在成立了工作室,專注於研究美軍。

最新與耳聞合作出版《兵道》一書(喬良和餘戈兩位老師作序推薦,王洪光中將和任國強大校,姜鳴、江曉原、楊浪等名家封面推薦),主要內容是古今中外21次重大軍事改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