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弧圈球是當今乒乓球的核心技術,與中國傳統的直板生膠快攻打法相比,弧圈球以其穩定的弧線、刁鑽的落點著稱。

弧圈球的由來

弧圈球最早起源於上世紀50年代的日本,一位名叫中西義治的大學生在參加大學生運動會會時,總是輸給當時一位名澀谷五郎的削球手,澀谷五郎削過去的球又低又轉,中西發現當極強烈的下旋球接觸拍後,球就下沉。能否想個方法,讓球又高又飄呢?

於是,他反覆進行實驗後,發現身體從後面引拍,向上向前撞擊乒乓球,就會產生很強的上旋。這就是上旋球的來歷,上旋球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乒乓球的打法,乒乓球由之前的推擋、削球演變成現在弧快和快弧打法。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弧圈球傳到了歐洲,歐洲人高馬大,站位中遠臺,很快將弧圈球的旋轉發揮到了最大威力。

拉 弧圈球包含哪些類型?

正手拉弧圈球可分爲高吊弧圈球和前衝弧圈球、不轉弧圈球

1)高吊弧圈球, 顧名思義弧線高,運行速度慢等特點。其實高吊弧圈球第一弧線較高,但是第二弧線急速下降,往往是一接觸球面就改變角度,向高遠處飛行。

2)前衝弧圈球,引拍動作幅度要小,拍型前傾,在球的上升期或高點期擊球,運用腰、胯、前臂的力度多一些。

3)不轉弧圈球,又稱爲假弧圈,常見於球彈起後,大臂帶動前臂,順勢往前帶過球檯,這這樣打球既沒有摩擦,又沒有加力,只是藉助球的旋轉和弧度,又巧妙的回擊。常用於在雙方對拉弧圈球時,突然快帶一板,突然性強,效果好。

拉弧圈球怎麼“包”住球呢?我總結了如下4點

“包”住球,其實就是喫球的過程,喫球時間長的過程,也就是乒乓球在球拍停留的時間比較長。停留的時間長,可以對球作出更多的撞擊和摩擦。如果停留的時間很短,無法完成高質量的擊球和旋轉。

1、摩擦爲主,擊打爲輔。我們不妨把球拍想象成一支立起來的小船,面對來球,球拍正面要垂直於球桌,大臂向前,手腕向前“兜”球,然後摩擦球的中上部,再形成半弧形,然後快速擊出。這樣摩擦過的乒乓球,逗留時間長,更易於發力,回球質量好,球的旋轉強、球一上臺,就有立刻飛出去的加速度。可以體驗扔鉛球的感覺。

2、擊打爲主,摩擦爲輔。如果包住的球,想要有更多的力量速度,那就學會蹬地和轉腰、胯的動作。引拍向後,兩腿彎曲,在球彈起的一瞬間,右腳蹬地,轉腰帶肩→帶動大臂→再帶動小臂→順勢從右後方向左前方擊打,注意,此時的重心移至左腳。整個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可以體驗打高爾夫的感覺,有人說劉國樑的女兒高爾夫打的好,其實和劉國樑從小交的乒乓球動作很規範有關。其實,高爾夫和乒乓球在某些動作是很相似的。

3、“喫”球的時間要長,儘可能要調整拍型,不能向前傾斜過多,更多的是要向上傾斜,在球拍與球接觸的過程中,有一種球從球拍頂端到低端滑動的過程。光靠文字表述是很蒼白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這個過程是需要一點一滴積累的,球友需要慢慢地找到這種感覺纔好。

4、膠皮的選擇,對“包”球也很重要,粘性的膠皮,“喫”球的時間更長,拉出的球更加旋轉。這是因爲粘性靠膠皮粘住球,停留的時間長,拉過去的球旋轉更強,但是劣勢也很明顯,那就是是速度降下來了。對於對手的威脅不夠,遠遠不夠。一般來說,打防守反擊,靠落點和旋轉取勝的一般選粘性套膠。而打正膠或生膠的選手,更樂於選擇澀性的膠皮,因爲速度、前三板是他們永遠追求的,而相持能力要差一些。不過乒乓球由38mm改成了40mm後,在速度和旋轉方面都降低了不少。

總結:

拉弧圈球其實就是一個“喫”球的過程,“喫”球的時間取決於套膠的選擇,和正確的擊球時機和動作,以及打法的選擇(快弧和弧快),而乒乓球在拍面停留的時間越長,擊打出的球旋轉效果越好,拉弧圈球的真諦莫過於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