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線近三週之後,網劇《穿越火線》的故事即將進入尾聲。

作爲一部電競劇,《穿越火線》的口碑保持得不錯,主要得益於三個方面:

它說遊戲,卻沒有囿於遊戲本身的框架,而是採用了更爲誇張的表現手法。這既是遊戲的宣傳需要,也是創作者藝術加工的權利。

它講電競,以電競少年路小北(吳磊 飾)和電競老將肖楓(鹿晗 飾)的職業選手之路爲主線,勾勒出了職業選手的成長曆程。

它也談現實,以十年爲界限,反應的是中國電競生存環境的變遷。

相對於前兩者類型上的專業,後者無疑可以爲圈層性較強的電競劇帶來更多思考。

出租房、大頭機、楊教授的電擊器

《穿越火線》中有着一定的軟科幻元素,形態上借用了韓劇《信號》的設定。2008年的肖楓和2019年的路小北都是有着電競夢的職業選手,他們在偶然間通過CF(即《穿越火線》)這款遊戲實現了時空對話。經過一番試探之後,兩人建立起了信任,並開啓了一段相互扶持的職業選手之路。

在這個設定中,時間點的選用較爲巧妙。

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激發了國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讓人們對體育項目的熱情達到頂峯。與之相對的是,早在2003年就被國家確立爲第99個體育項目的電子競技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生長着。

劇中肖楓的遭遇便能夠說明問題。他住在“老破小”的廉租房裏,是人們眼中那個“打遊戲的人”。前女友認爲他不務正業,跟別人跑了;爸爸認爲他無可救藥,求警察把他一直關在監獄;隊友們也覺得不能再這樣“混”下去了,走的走,散的散。好不容易重組個戰隊,同伴的父母還用一種極端的方式將兒子“綁”到了楊教授的網癮戒除中心,讓他們體味了一把電擊的滋味……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那一批職業選手在街頭的小網吧,操着老舊的大頭機,進行一遍又一遍的練習。

因此,如果讓肖楓回憶,那段歲月中的電競記憶想必不是贏得比賽後一瞬的歡愉,就是髒亂差的羣租房、反應慢的大頭機和楊教授手中令人震顫的電擊器了吧。

路小北生活的2019年則處在中國電競的爆發期。

從大的方面來看,電子競技的產值連年飛速增長,甚至成爲重大賽事舉辦地的重要產業。從小的方面來說,從事這一行業的職業選手、主播一夜暴富的新聞層出不窮,也不乏高校開設相關課程,這些都讓人們的刻板印象有所改觀。

因此,路小北的起步是比較順利的。即便他的父親一開始並不支持,但很快便由着他去了。周圍人的眼光也少有歧視,就連老奶奶都能對電競說出個一二三四來。

改變還表現在賽事的專業上。2008年,肖楓參加比賽時,要麼是在人聲嘈雜的網吧,要麼是在用來暖場的劣質音響下,連隊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而路小北參加比賽時,已經有相對專業的隔離室了。

除此之外,劇中對電子競技發展的另一大成因也有兩處閒筆,頗值得玩味。

路小北的隊友王凱起初對當職業選手這件事有些躊躇,畢竟自己的父母都在國外,家裏還有奶奶需要照顧。沒想到,他的奶奶竟然也是個“網癮患者”,玩起遊戲來飯都顧不上喫。王凱只能採取強硬措施,“逼”奶奶喫飯。

類似的情節還發生在奶奶住院後,當王凱的隊友來看望她時,奶奶就開始纏着他們玩起了手機遊戲。

在這兩場戲中,後輩扮演了勸阻長輩玩遊戲的角色。這不僅僅是喜劇的表達,更隱隱地點出了遊戲少年基數越來越大的一個原因:長輩都沉迷了,讓後輩斷網就不太合理了吧!

尺度與方向

必須承認的是,儘管隨着產業的做大,國家對電子競技的管控發生了變化,但對其在熒屏上的表達仍有一定的紅線。這從近兩年與電競有關的新聞和綜藝中便能看出一二。

職業選手以電競人的身份被主流媒體報道,被綜藝節目邀請,被更多圈層之外的人認識。他們的形象大多正面,故事大多勵志熱血,最終傳遞給觀衆的卻是冷靜與剋制。

畢竟,作爲一項特殊的項目,電子競技的成癮性大,對用戶年齡等各方面的門檻較低,這就導致熒屏上的表達稍有不當,就可能對人們產生錯誤的引導。

因此,在這些新聞或綜藝節目中,萬里挑一的天賦和常人不能及的努力是被提及的高頻詞。也就是說,可以展現職業選手的表面光鮮,也要強調入行之難。

在《穿越火線》中,肖楓和路小北等職業選手,在出道之前,便已經在當地小有名氣,可謂打遍天下無敵手。開始職業生涯之後,方知強中自有強中手。他們要先在各自的城市中,與敵手相爭,過關斬將奪得冠軍之後,纔有資格與來自其他城市的選手對決。再之後,纔可以與真正的成名職業選手交鋒,直至站上世界賽的舞臺……

如果把普通人選擇的高考看作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那麼電競選手的路無疑要更難走。

除了尺度上的標準,《穿越火線》給出的電競劇方向也值得一說。

電競是一項體育運動,電競題材的影視劇從某種程度上也可與體育題材劃歸一類。與傳統體育不同的是,電競題材的圈層性要更強一些,這就要求創作者不能將視野侷限於遊戲本身,而要向着人們更易感知的現實方向努力,纔有破圈的可能。

正如《穿越火線》中,以刻畫小人物的方式,讓觀衆窺見中國電競發展的全貌,既降低了觀衆的准入門檻,也提升了作品的厚重感。

再往經典了說,籃球電影《光榮之路》、橄欖球電影《光輝歲月》等作品中除了展現競技本身的魅力,還涉足了時代背景下的美國種族融合問題。曾在中國攬獲十幾億票房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也關照了印度女性的現實生存狀況。

正因如此,國人對橄欖球無感,但並不影響他們對《光輝歲月》的觀感;人們對摔跤這項運動了解寥寥,卻並不影響其票房大賣。拋卻競技題材自有的勵志、熱血元素,對現實的深刻關照或許纔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

【文/午言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