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濤爲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近期,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提出的“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引發廣泛關注。中央在此時提出的“雙循環”戰略有何深意?新發展格局將給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

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CWM50)高級研究員、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認爲,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就是要發揮好本土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率先復甦的優勢,更好發揮國內產業門類齊全、市場潛力廣闊的優勢,穩住企業和就業基本盤,降低外部衝擊帶來的挑戰。就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爲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爭取對外交往的主動。

通過國內國際“雙循環”,推動改革與開放相互促進,以“內循環”支撐“外循環”,以“外循環”帶動“內循環”。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管濤

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下稱“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此後,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兩會分組討論時,進一步闡釋了“雙循環”特別是國內大循環的主要內容。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下稱“7·30”會議)再次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本文結合學習“7·30”會議精神談幾點體會。

擴大內需是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的核心要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借鑑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的成功經驗,逐步確立了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但是,1997年以來,東南亞貨幣危機逐漸演變成席捲全球新興市場的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負面影響不斷加深。

1998年2月,《關於轉發〈國家計劃委員會關於應對東南亞金融危機,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意見〉的通知》指出,要“立足擴大國內需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這是中央文件首次將“擴大國內需求”作爲一項政策提出來。同年2月底,中共十五屆二中全會指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最根本的是要做好我們國內的經濟工作,以增強我們承受和抵禦風險的能力,要努力擴大內需,發揮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

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果斷將1993年宏觀調控以來實施的適度從緊的財政貨幣政策轉向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努力擴大國內消費和投資。1998和1999年,消費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上升,較好對沖了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拖累。1998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擴大國內需求、開拓國內市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戰略方針。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再次強調,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的立足點。

隨着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逐漸消退,外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逐步恢復。2003~2008年間,我國外貿依存度達到50%以上,2006~2008年間外貿順差佔到GDP的6%以上。2006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國際收支平衡主要矛盾已由過去的外匯短缺轉爲貿易順差過大和外匯儲備增長過快。會議提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要正確處理好投資和消費的關係、內需和外需的關係,最根本的是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當前工作着力點是調投資、促消費、減順差。

2008年底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再次凸顯了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性。2010年底,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擴大內需排在首要位置,同時也是首次在五年規劃建議中獨立成篇。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提出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其中之一就是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擴大國內市場規模。2017年底中共十九大雖然沒有提及擴大內需這一概念,但提出要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2018和2019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基本延續了這種提法。

自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經過二十多年不懈努力,我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爲多元,經濟增長由過度依賴投資出口,轉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到2019年,我國外貿依存度爲31.9%,較2012年回落了13.5個百分點。2013~2019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爲60.5%,較2008~2012年上升了6.4個百分點;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爲39.4%,回落了17.6個百分點;外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爲0.1%,上升了11.1個百分點。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7·30”會議在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進一步強調,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大力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

“雙循環”戰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7·30”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由此可見,“雙循環”已被提到了中長期戰略高度,應該會被納入“十四五”和2035年遠景規劃。

一個戰略從提出到落地、見效,需要持之以恆、久久爲功。我國制定五年和遠景目標規劃的做法,本身是一種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優勢。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經濟內外均衡協調發展的格局。如去年,經濟增速較上年回落0.6個百分點,其中投資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較上年均回落0.9個百分點,外需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回升1.2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速同比回落7.5個百分點,其中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回落6.5個百分點,投資和外需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分別僅回落0.1和1.3個百分點。

今年上半年,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二季度經濟修復明顯好於預期。但經濟發展面臨的內外部挑戰仍然前所未有。4月8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做出了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和措施準備的重要判斷。“7·30”會議進一步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

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就是要發揮好本土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率先復甦的優勢,更好發揮國內產業門類齊全、市場潛力廣闊的優勢,穩住企業和就業基本盤,降低外部衝擊帶來的挑戰。就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爲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爭取對外交往的主動。

當然,抓住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不是過去的簡單重複,而是要鞏固和發展2015年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積極成果,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週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兩會分組討論時指出,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爲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製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着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筆者認爲,這將有助於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一個國內有效投資和有效消費相互促進的循環。

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以擴大內需爲戰略基點,不是要閉關鎖國、主動脫鉤,而是要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特別是要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走向制度型開放,打開國門搞建設。2013~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美國零售和食品服務銷售總額之比上升了18個百分點,升至80.6%,國內市場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要繼續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在“引進來”的同時“走出去”,在“穩出口”的同時“擴進口”,打造中國“世界工廠+世界市場”的國際分工合作新定位,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提高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此外,通過國內國際“雙循環”,推動改革與開放相互促進,以“內循環”支撐“外循環”,以“外循環”帶動“內循環”。

相關文章